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犯罪现场勘查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方法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1 14:0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时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等现象,在犯罪 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反映其 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现象的征兆。对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分析需要依托于物质痕迹的基础,更离不 开传统的侦查模式为其指导。犯罪心理痕迹存在的载体主要有:犯罪现场的状态、被害人的人身、 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等。准确应用犯罪心理痕迹对案件进行分析,可以为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 查范围、串并案件、判断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和目的以及分析出嫌疑人的身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犯罪心理痕迹,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的思想价值 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当前,科学技术的快 速发展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服务,与此同 时也为侦查机关发现和打击一些反常、变态的犯 罪行为和刑事案件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杀人案 件、强奸案件、抢劫和抢夺案件、绑架和爆炸案 件等情节严重和影响恶劣的案件。这些犯罪给社 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 的,甚至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心理,严重破坏了社 会秩序。这些案件的犯罪行为与普通的刑事案件 又存在明显的区别,通常为跨区域的系列案件, 嫌疑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非常少,甚至 是没有任何的痕迹物证可以利用,所以再依赖 传统的侦查模式、方法和对策是难以应对的。因 此,本文根据犯罪现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物证 以及嫌疑人的行为特点,分析嫌疑人的犯罪心理 痕迹 ,为刻画嫌疑人提供帮助。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述

  人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 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记忆,这个 记忆对于当事人来说或清晰,或模糊;或深刻,或 肤浅。如果经历的是一些“ 小事 ”,那么大脑对这 件事情的记忆是模糊而肤浅的;如果是“ 重大或 重要的事情 ”,那么记忆在大脑中的呈现就会十分 深刻而清晰 ,甚至是终生难忘。[1]

  犯罪嫌疑人以及当事人经历过杀人、抢劫、 强奸等重大的犯罪活动后,犯罪的过程会在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大脑深处留下“ 沉重的沉 淀 ”。心理测试技术是使用某一种刺激手段和方 法,对嫌疑人的这种“ 犯罪行为记忆沉淀物 ”进 行挖掘。那么在不久的未来,犯罪心理痕迹技术 在侦查破案领域将成为其他侦查手段不可替代的 重要工具。

  ( 一)犯罪心理痕迹概念的界定

  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工作中运用时,不仅能 够丰富侦查的技术手段,也使现场勘查所涉及痕 迹客体愈加多样化,并逐渐成为揭露、证明犯罪 行为的一个新的途径和依据。自 20 世纪 90 年代 起,犯罪心理痕迹逐步被我国侦查学界所关注、 研讨和运用到实际案件中,同时犯罪心理痕迹分 析在侦查中也取得了一些让人欣慰的成绩。犯罪 心理痕迹虽然被各国侦查学界、心理学界广泛地 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 犯罪心理痕迹 ”的定义 目前仍未能统一。

  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侦查员应在对犯罪 现场所发现的痕迹物质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的 基础上,重点研究现场存在的痕迹物证所反映出 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对此展开深入、全面 的分析,进而为侦查员对案情的分析提供线索, 起到辅助侦查和引导侦查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 说,犯罪现场既可以让侦查员洞察犯罪本身,又可 以帮助现场勘查人员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动机、选 择被害人的过程以及实施犯罪行为前后的心理变 化,从而能够对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分析刻画。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 们平时所说的痕迹主要是指物质痕迹,如:指纹、 足迹、工具、枪支、特殊痕迹。这些痕迹都是犯罪 现场上直接、有形、具体的物质痕迹,是能看得 见、摸得着的痕迹;而犯罪心理痕迹则是间接、无 形、抽象的心理反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痕迹。 在痕迹中分为常规痕迹和特殊痕迹,而犯罪心理 痕迹则属于特殊痕迹,自成一体,具有如下特征:

  1.犯罪心理痕迹的客观性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都属于痕迹物证的一 种,均不以侦查员或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它客观性存在于整个犯罪过程中。心理痕 迹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犯罪 心理痕迹主体的客观性,二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可 知性。

  2.犯罪心理痕迹的普遍性

  心理活动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它源于生活高 于生活,并以某一种形式被保存下来从而形成一 定的痕迹。犯罪心理痕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贯穿于整个犯罪过程之 中,依托于各种“ 物质载体 ”而表现出来。心理 痕迹在犯罪预备期、实施犯罪过程中以及犯罪后 隐藏罪行期都是普遍存在的。

  3.犯罪心理痕迹的可知性

  由于犯罪心理痕迹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痕迹 的客观性也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可知性。心理痕 迹在整个犯罪行为过程之中一直具有存在性,从 预备、实施到逃跑等各个环节,与嫌疑人在犯罪 现场所遗留的物质痕迹以及当时嫌疑人在犯罪现 场所遇到的突发状况存在着因果联系。正是因为 这种因果联系的存在,也就为我们认识、了解和 掌握嫌疑人的心理痕迹提供了依据和途径。[2]侦 查员可以根据已经掌握和了解的事物之间的因果 关系,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推算、了解。一方面 根据犯罪现场所遗留的有形痕迹物证。如某个案 件现场门上出现的撬压痕迹、足迹以及物品所遗 留的指纹等,都可以对犯罪嫌疑人某一特征产生 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 心理测试的方式,根据对测试对象进行心理刺激 而引发其生理反应特征,如脉搏的变化、血压状 况、皮肤电流改变情况等描绘出其对案件各环节 是否知情等情况 ,为描绘出心理痕迹提供依据。

  4.犯罪心理痕迹具有相对稳定性

  人的心理形成是长期的效果,而不是一朝一 夕就能形成和改变的,因此它具有长期性,并在 较长时间内具有持续稳定性。所以说犯罪嫌疑人 在实施犯罪时,在犯罪过程中所留下的犯罪心 理痕迹也具有相对稳定性。犯罪心理痕迹是嫌疑 人个性的产物,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犯罪心理痕迹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犯罪时间的选择、对象的选择、作案手段、作案工具 等具有某种高度的相似性。


\

 
  二、犯罪心理痕迹分析

  ( 一)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概念

  犯罪现场的各种物质痕迹都是其心理痕迹的 载体,体现出了犯罪嫌疑人的特定的犯罪心理印 迹。在不同的犯罪现场中,心理痕迹也会因为环 境的不同和作案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不同而表现出 不同的形式。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已经成为侦查 办案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和重视,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心理学专家 道格拉斯·莫尔认为:“ 个性分析技术是一项很重 要的侦查方法。”[3]个性分析技术与犯罪心理痕 迹分析对了解犯罪嫌疑人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就是指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 心理痕迹进行分析,而犯罪心理痕迹是依附于犯 罪现场所出现的痕迹物证、视频资料、书证等证 据,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多样性或多元化的 特点。

  (二)犯罪心理分析的步骤

  在实际办案过程之中,侦查员应该在对现场 的物证痕迹发现、收集物质痕迹的基础上,运用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法对发现的物质痕迹、遗留物 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尽量通过对 犯罪现场物质痕迹分析来再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状态,最终刻画出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为侦查工 作提供方向和线索。

  1.从收集信息、综合信息过渡到行为分析的 阶段

  犯罪信息是反映犯罪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的表 征,是对与犯罪有关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 的直接或者间接表述。犯罪信息均具有可预见性 和可知性,客观存在于犯罪现场上、存在于犯罪 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犯罪现场是犯罪嫌疑人 进行犯罪的地点和留有犯罪痕迹及其他物证的相 关场所。犯罪现场是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 时形成的,违法犯罪活动与犯罪现场存在着因果 关联性。侦查员只有对犯罪现场进行认真分析研 究、客观全面地收集犯罪信息,才能够对犯罪嫌 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充分认识和了解。

  2.从行为分析过渡到心理分析的阶段

  从行为分析向心理分析过渡,实质上就是以 犯罪现场上的物质痕迹及物质变化产生的原因作 为判断推测的动力,以了解和掌握嫌疑人的行为 特征和心理特征作为目标的抽象概括过程。它由 单一个体到某一群体,由杂乱无章到系统全面, 从片面到全面,相互作用下共同推动着侦查活动 的发展。由行为分析到心理分析的过渡是研究犯 罪心理痕迹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

 
  三、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方法

  犯罪心理痕迹在实际运用中难以把握,因对 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痕迹描绘时没有任何向导,完 全是依靠技术人员对现场勘查时对现场中的痕迹 物证、书证、视频资料等线索进行的分析加以判 断,所以在实践中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应用也存 在争议。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方法是在总结各类 案件共性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具有一般侦查意义 的分析方法。在实际侦查工作中进行犯罪心理痕 迹分析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现场痕迹物证分析法

  犯罪现场痕迹多种多样,不同的现场痕迹可 以反映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作案 人的人体痕迹与作案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心理联 系。人体痕迹是作案人作案时身体造成的痕迹, 如足迹、手印等。这些痕迹可以表现出作案人的 生理特点,但同时,也可以反映作案人作案时的 心理特征。足轻、足慢、步态清晰者通常为初入犯 罪现场,缓步慢行观察现场的环境;步幅大而且力 道大者为逃出现场时,或者因为作案过程顺利而 兴奋不已,或者因心生恐惧而胆怯;步态混乱者要 么是出于恐惧心理,要么是故意制造假象来迷惑 侦查人员。

  (二)遗留物分析法

  犯罪现场遗留物,是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 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置、遗忘、失落、丢弃、 黏附在犯罪现场上的一切物品。犯罪现场通常存 在许多犯罪嫌疑人的遗留物。犯罪现场的这些遗 留物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嫌疑人当时的心理 过程及个性心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 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征。犯罪现场的有些遗留物 是案件的直接证据来源。还有一些遗留物不能作 为案件证据使用,但因为在其上附着犯罪嫌疑人 的心理痕迹,可以通过对这些遗留物的研究得出 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心理活动,暴露出嫌疑人与被 害人的关系,为划定嫌疑人的范围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4]

  犯罪现场的遗留物,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嫌 疑人特定的犯罪需要、兴趣、动机及目的。例如遗 留在现场的犯罪工具,能比较深刻地暴露嫌疑人 的动机与目的。遗留的犯罪工具的主要用途暴露 出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犯罪目的以及犯罪性质,甚 至表明犯罪嫌疑人的职业特征与掌握的职业技能。

  (三 )文字书证分析法

  文字书证就是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遗留 的纸条或者与犯罪有关的文字,通过对其所遗留 的文字书证进行分析,从而对嫌疑人的心理痕迹 进行分析和刻画,能够为锁定嫌疑人提供一些理 论的依据。下面通过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文字书 证在心理痕迹分析中的使用。1940 年的一天某生公司员工在大厦窗台上发现了一支装着炸药的黄铜 管和纸条“ 某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送给你们的 礼物 ”。落款 F·P 。在纸条上未发现任何指纹, 10 天后,在某生公司大厦内又发现了一只装有炸 药的短袜,这次也没有爆炸。直到 1950 年,嫌疑 人先后在中心车站的地下室和纽约大众图书馆外 的电话亭内分别放置了炸弹,只有一颗发生了爆 炸,但是杀伤力不大,经过现场勘查可以看出嫌 疑人的制作炸弹手法越来越熟练。F·P 制作的炸 弹数量变多,留在现场的纸条内容也用词犀利刻 薄了很多。一张纸条上写着“ 要让这些炸弹一直 炸下去,直到某生公司受到审判 ”。直到 1955 年, F·P 所放置的炸弹最终造成一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的严重后果。

  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通 过对 F·P 的几封信以及纸条上的用词和恐吓信的 来源进行合理分析。并在结合警方掌握材料的基 础上做了如下的分析推理:一是字迹清秀说明他 受过高等教育。字迹秀气、纸条清洁说明他对待 工作认真,是一个勤勤恳恳的模范职工;二是 F·P 语言用词过于苛刻,对“ 某生 ”也用全称,而美 国人用语习惯是“ 简称 ”,所以可以说明其不是美 国人,可能居住在外国人居住区;三是恐吓信多由 纽约和韦斯持切斯特两地发出。在这两个地区中 斯拉夫人最集中的居住区是布里奇波特,他很可 能住那里。最后抓获嫌疑人验证了布鲁塞尔博士 对他的全部推测。

  四 、结论

  犯罪心理痕迹是运用心理学、侦查学、行为科 学、犯罪学以及逻辑学,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 物证及其他相关犯罪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对嫌疑 人进行特征刻画和描绘出其心理及行为特征,从 而协助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方法和技术。通过对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痕迹进行刻画从而确定犯罪嫌 疑人,拓展线索来源、划定侦查范围,指明侦查方 向,寻找案件之间规律进行串并。因此,本文从犯 罪心理痕迹的实质与理论基础入手,对犯罪心理 痕迹分析的步骤与方法进行阐释,并且分阶段地 描述犯罪心理痕迹与犯罪现场、犯罪行为之间的 关联性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锐.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10 .

  [2] 郭朋伟.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研 究[J].法制与经济,2021.30(7):33-37 .

  [3] 孔艺霖.犯罪心理痕迹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的价值分 析[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21.23(6):29-33 .

  [4] 李波阳,贾敏.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 运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9.31(6):78-84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676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