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下 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27 10:42: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发展,人民的健康知识不断丰富,同时对健康需求也呈现出 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对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某地三甲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关于在构建医患命运共同 体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 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下医患命 运共同体构建的方法路径。

  共同体一词源于希腊语 Koinonia ,意指古希 腊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通过这种社会建制使 人民实现共同的“善 ”与“利益”。[1] 国际医学一 直以来秉承着“让患者有尊严地生活,让医者有 尊严地工作 ”的价值观,这与构建医患命运共同 体的理念是一致的。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是在国 内一次学术论坛中首次提出的,医患命运共同体 相当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分支,它将医患的 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



  一、“ 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下医患命运共 同体构建的可行性

  ( 一 ) 追求人民健康价值理念的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 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2]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 健康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价值取向。2022 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强 调要牢记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人民健康价 值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医 患命运共同体强调医生和患者二者命运相连,为 实现人类健康、共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实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努力而形成。一方面,医务 人员队伍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良好 的医德氛围,践行医者仁心的理念,是实现人民健康理念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健 康‘守门人 ’制度建立起来 ”“医生是人民生命 健康的守护者 ”。另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 患者,这就要求社会大众崇尚健康理念,在就诊 过程内外都要坚持理性认识、冷静处理出现的问 题,成为追求人类健康、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积 极参与者,是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下,始终坚持以人 为中心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将人民群众的生命 与健康放在现代医疗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人民 的健康获得感。在通往全民健康的路上,没有旁 观者,医患都是同行人。

  ( 二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需求

  根据 Alpha 案例库的数据统计,2018 年医疗纠 纷的案件数量为 12249 件,2019 年案件数为 18112 件,2020 年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总计为 18670 件,[3] 医患冲突事件增长速度虽有所降低,但仍然 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 书 》(2018) 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62% 的医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66% 的医师经历过不 同程度的医患冲突,绝大多数为偶尔的语言暴力 (51%)。 这对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构成了重大威 胁。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可以缓解甚至解 决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能为医患和谐共处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如在抗击疫情中,医护人 员和患者在面对共同的战疫目标中,呈现出“共 生长、共相连、共荣辱 ”的共同体特征,医患双方 团结一心,确保了医疗秩序有序运行,践行了守护 健康的医学目的。

  二、调查及分析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 涉及对医患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医患信任度、患者 对就医过程的理性评价及表达、医护人员人文主 义情怀、医疗过程的有效沟通、医护对患者就医结 果的正确表达等。调查共发放问卷 500 份,收回合 格问卷 498 份,回收率为 99.6%。

  ( 一 ) 调查数据

  本部分共设计了 10 个题目,关于对医患命运 共同体的认知,有 54.6% 的患者表示对这一概念 不了解,但对“ 医患纠纷 ”“医闹 ”等概念有一定 的了解,同时认为医患本是利益共同体,“ 和 ”则 共生,同幸福,“ 争 ”则共损,同悲哀。对医患关 系不稳定的原因分析中,有 68.1% 的患者认为医 生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有 55.6% 的患者认为医 生在看病过程中不让病人充分表达;有 48.2% 的 患者认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缺乏热情和耐心;有 70.4% 的患者认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存在面无表 情、爱答不理的现象;有 81.1% 的患者认为是医 患没有充分的沟通,只有 18.9% 的患者认为是医 生诊治技能存在问题。在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过 程中患者对医生的诉求,按降序排列如下:态度、 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责任感。

  ( 二 ) 分析

  1 .医患之间的信任度降低。相互信任一方面 是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 仅要尊重患者的生命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也要尊 重患者提出的合理建议。因为医患之间对疾病、 诊疗等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现实中往往有很多 医护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建议不倾 听、不采纳,甚至非常反感患者自己百度到的信 息。而患者急于治愈自己的疾病,表达自己建议的 欲望强烈。一方急于表达,另一方置之不理,不信 任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相互信任也要求患者理解 和信任医护人员的诊疗措施,尊重医护人员的诊 疗建议。从网络得到的信息通常是笼统的、不准确 的,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根据每一个 具体的患者自身的特点,给出的是一人一策的诊 疗措施。

  2 .患者的话语权被削弱。在本次调查中,有55.56% 的患者表示在其就诊过程中无法充分表达 自己的感受与意见。中国传统医学是以病人为研 究对象,主要诊断方法是望闻问切。这样的诊疗 方式必然会使医患双方有着充分的沟通,患者对 自己的病情、感受、需求也会有充分的表达。随着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西医科学在不断进 步,被攻克的疾病越来越多,治疗疾病的效率越来 越高,但是医患关系却一度激化,究其原因是医学 的研究主体发生了变化,从研究“病人 ”变成了 研究“疾病”。 此种诊疗方式就是把患者置于冰 冷的机器之上以诊断病情,却无法感知患者的情 感,因而整个就诊过程患者没有表达的机会,也就 缺乏人情温暖。

  三、对“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下医患命运 共同体构建的思考

  ( 一 ) 提升专业技能是根本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患者对于好医生应该具 备的素质一题中,专业技能是排在第二位的。医护 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实践中运 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专业设备、利用专业器材 等有效实施医疗行为时应该具备的技能。在人们 自主意识更加健全以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更加多元的今天,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医患命运共同 体的构建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以医学科学的发 展为依托的医疗技术是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疾病能否治 愈以及治疗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医疗活动很多 时候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预期。即使医学科学发 展到空前的高水平,但仍然存在局限,医务人员往 往在借助 CT、核磁等高科技检查之后也难以对治 疗效果做出精准的预判,很容易造成患者对医护 人员的不理解或者不信任。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 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 的专业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对患者病情快速准确 的诊断能力;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有效医疗方 案的能力;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 预见能力;医疗活动过程中自我反思监控总结能 力等。

  ( 二 ) 渗透人文关怀是前提

  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曾提出构建医患命运共 同体的“六字公式”, 即“信任 + 公心 + 善心”, 信任是基础,公心乃境界,善心为灵魂。[4] 医学的 目的不仅仅是与疾病相抗争,更多的时候是对患 者疾病所产生痛苦的理解与抚慰。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如果医学仅仅研究专业、机器、科学,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也就失去了医学的灵魂。在诊疗活 动中,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生命尊严的价值和恢 复健康的渴求,尊重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情况的 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中,用通 俗的语言做好良好的沟通,对患者的心理与生理 以同理心、共情力去感知。这要求医护人员具有高 度的责任感,当医护人员真正走进患者的内心, 解决其疑虑与困惑,也就做到了“ 医者仁心,身心 兼治 ”的人文关怀。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树 立,患者的卫生知识也在丰富,使得医疗模式已不 再单纯由医生主导,更多的时候患者也想积极参 与其中,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决策医疗方案时, 听取患者的意见。因此,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 内心想法,并向其解释医疗活动中的各种可能,尊 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这样使双方都能直面现 实,获取足够的相互信任。人文关怀是促进医患和 谐相处的催化剂,是推动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 重要方法,是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体现。

  ( 三 ) 加强立法是保障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冲突屡见不鲜的背景下, 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医护人员和患者成为利 益相关、情感共振的命运共同体需要法律法规的保 障。2020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 康促进法》规定:公民有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 权利;公民的健康权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公民在 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有权依法获知自己的 病情、诊疗方案、医疗风险等事项;法律还规定公 民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应该获得尊重。同时法律也规 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务人员,维护良好 、 安全的医疗卫生秩序,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 公民不得任意侵犯。医患纠纷不同于普通的民事纠 纷,损害了受害人本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其社会影 响也更大。一方面,要通过法律强化医护人员的义 务和责任,同时也要保障医护人员的权利。例如规 范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决策 等。严格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 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非法行医 、 “医闹”等行为均采取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也要 重视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根据笔者的 调查,呼吁重视患者权利的研究较多,但是对患者 义务的关注较少。由《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牵头起 草的《文明就医患者倡议》(西安宣言),香港大学 深圳医院提出的《病人约章》,都对患者在就医过程 中应遵循的义务提出倡议,如相信医护人员会心系患者健康安危、尊重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 正确看待就医结果、包容失误、配合治疗计划、感 染控制、拍照摄影录音注意事项等。这些倡议具体 化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义务,可 以在立法上进一步强化。

\


  ( 四 ) 医患共同努力是方向

  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有大量文章在研究 医患命运共同体构建时,注重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给出对策,鲜有对患者的要求。实际上在“强化大 卫生大健康理念 ”的背景下,医患命运共同体的 构建既要强化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也要注 重培养患者的道德观念。从医护人员角度出发, 要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素养,同时要加强人 文素养的建设。要塑造“ 医心 ”,使得医务人员进 一步践行“ 医者仁心 ”的理念;医务人员也要做 到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做到“普同一 等,皆如至亲 ”;医务人员也要有同理心,想患者 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换位思考,真挚地为患者 负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也要加强道德教育, 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医疗观,患者及其家属“付 费 ”治病的行为,不同于普通的“付费 ”等价交 换“服务 ”的行为。应该改变患者对诊疗活动的 认知,治病不意味着一定可以愈病,对此可利用自 媒体、小视频等普及医学常识,引导患者正确认识 疾病及其诊疗过程,正确认识就医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和风险;引导患者尊重、理解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有治病救人的职责,但是作为患者也应 当心存感恩之心、信任医护人员,多一点理解和 感谢,以平常心看待生死,对于自己所面临的疾 病,应该竭力与医护人员打好配合攻坚战,共担责 任,共享利益。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践行“人心之 美 ”“德行之美 ”的理念,是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巧,王军永,王力.共生理论对后疫情时代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 (6):696-700.72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 10 月 18 日)》 [J].美与时代 (下),2017(10):1.
  [3] 金陆雅,赵士南,吕娜,等.基于图模型理论的医患纠纷冲突建模与调解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22.35(8):132-139.
  [4] 吉鹏程,张茜,商丹,等.为“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共享美好医患关系”砥砺前行[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32(10):1360-1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82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