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论文 > 正文

对系列犯罪及嫌疑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9 09:24: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系列犯罪具有较高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较强的反侦查意识导致侦查范围大、侦查难度 高、侦查期间较长、侦查效益较低,对社会稳定、人民安宁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将 犯罪心理学、地理学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基于 SuperMAP 等软件设计出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 测软件,使预测结果可视化、直观化,为系列案件侦破提供侦查方向、提高侦查效能,顺应大数据 时代科技强警的发展趋势, 有助于侦查机关的科技化发展。

  关键词:系列犯罪,可视化,犯罪预测,犯罪心理画像,犯罪地理画像

  系列犯罪是一类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类型, 严重侵害了公共安全、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 合法权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系列犯罪嫌疑人往 往手段娴熟,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对犯罪行为 实施的手段、时间、地点都有精准的规划,为案件 侦破制造阻碍。

\
 

  系列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与犯罪人极高的 人身危险性决定了侦查工作必须秉承迅速、及时 的原则,在侦查工作推进过程中,侦查机关需要制 定完善的侦查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侦查行为,以 提高侦查效率、降低社会危险。

  当技侦、网侦、图侦等手段归于无效,侦查人 员回归传统侦查措施,进行大量的摸排走访时, 传统侦查模式效率相对低下,侦查范围广,警力不 足,犯罪嫌疑人难以及时到案等问题逐渐显露。 因此在科技强警的时代背景下,将犯罪心理学、地 理学与 SuperMAP 等 GIS 软件结合,开发出可应 用到阵地控制、刑嫌调控、刑事特情等侦查措施中 获得增值情报的可视化侦查软件具有较高的侦查 价值。

  一 、系列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系列犯罪是指某一自然人或组织作为犯罪主体,基于某种犯罪目的、动机,故意多次实施触犯 《 刑法 》规定的同种或不同种罪名的行为 [1] ,一般 具有以下特点:

  ( 一 ) 犯罪主体的隐蔽性

  系列犯罪行为人往往会制订周密的计划,在 犯罪预备阶段,通常会对犯罪时间、地点、对象、 方式精心策划;在犯罪实行阶段,会有意识地减 少犯罪遗留物或者故意放置犯罪遗留物以混淆视 听;在犯罪实行后阶段,伪装、掩盖其外部特征以 躲避侦查。所以系列犯罪行为的蓄意性决定了犯 罪主体的隐蔽性,从而决定了侦查行为的艰难性 与复杂性。

  ( 二 ) 犯罪心理的稳定性

  系列犯罪行为人往往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 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多次实施犯罪。犯罪人的一般 心理特征决定了犯罪心理的稳定性、犯罪行为的 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进而决 定了侦查行为的紧迫性。

  ( 三 ) 犯罪对象的相似性

  系列犯罪分子会根据自己的生理或心理上的 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犯罪对象。系列强奸犯罪的 被害人通常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人身特征,系列抢夺犯罪的对象通常都是存在状态、外部特征、物 质属性相同的财物。犯罪对象的相似性决定了系 列犯罪的可防御性。

  ( 四 ) 犯罪手段的固定性

  犯罪分子的生活习惯、身份等因素通常影响系 列犯罪的犯罪手段,犯罪人一般都会选择自己娴 熟的工具、手段实施犯罪。例如河南“ 12 ·9”张某 海抢劫银行案,张某海退役军人的身份为其采取 爆炸手段抢劫银行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彭某计不 具备爆炸知识,只能采取传统的抢劫手段。犯罪手 段的固定性为串并案件提供了根据。

  ( 五 ) 犯罪时空的可预测性

  犯罪人选择的犯罪地点与时间从表面上看似 杂乱无章,实则有迹可循,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与 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犯罪涉及时空的有限性,从 而决定了犯罪时空的可预测性。犯罪时空的可预 测性是犯罪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的前提与基础。

  二 、系列犯罪传统侦查措施及弊端

  系列犯罪案件的传统侦查措施一般包括蹲坑 守候、调查访问等。其弊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点:

  ( 一 ) 针对性差,侦查效能低下

  一般侦查措施与特殊侦查措施相比,侦查效 能相对低下,针对性较差,其中的无效侦查行为造 成了大量人力等侦查资源浪费后仍无法及时打击 系列犯罪与侦破案件。

  ( 二 ) 侦查范围广,侦查资源不足与浪费

  在系列犯罪案件中摸查排队被广泛使用。摸 查排队的范围较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等侦查资源,也容易出现打草惊蛇的情况。彭 某计案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机关组织了大量警力 但效果不如人意。

  ( 三 ) 侦查思维固化,侦查进程停滞

  当特殊侦查手段无效后,公安机关往往失去 了抓手。数字化侦查手段在高效侦破案件的同 时,也造成了公安机关对于传统侦查手段的不重 视,侦查思维固化,最终导致侦查停滞不前,陷入 案件被搁置、新的犯罪出现的恶性循环。

  三、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一 ) 国外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以来,随着英美等国家犯罪率的提高, 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陆续开 始了犯罪心理画像与犯罪地理画像的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 FBI 建立了以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为基础的行为科学部,将心理画像理论不断完善、发 展、丰富,在各种类型的系列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到了 20 世纪末,美国的 犯罪地理侧写、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 的研究成果,特别是“ 圆周假设 ”理论,与犯罪地 理目标模型,即 CGT 模型,对预测犯罪人藏匿地 等警务侦查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

  ( 二 ) 国内的研究现状

  21 世纪初,犯罪地理侧写、犯罪心理画像技 术的理论被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 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较少,相关技 术人才缺失犯罪地理侧写、心理画像预测犯罪嫌 疑人藏匿地、犯罪地的实战应用较少,普及程度相 对于国外较低,基层侦查机构对于这种侦查辅助 手段较为陌生 [3] 。

  四、藏匿地可视化预测理论基础及缺陷

  为了弥补传统侦查手段的缺陷,可以将系列 犯罪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应用于侦查活动中,达 到提高侦查效能的目的。利用犯罪心理学相关理 论可以确定犯罪人一般生活规律,再运用犯罪地 理学的相关原理预测出犯罪人藏匿地,但是这些 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 一 )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预测系统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犯罪人一般活 动的范围与犯罪地点之间具有关联性。最小努力 原则与犯罪舒适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保 障预测结果的科学性。

  1.最小努力原则。最小努力原则指当面对多 个效果相似的预定目标时,人们最有可能选取距 离最近的目标。该原则阐述了无其他因素影响下 的人们心理以及行为的下意识选择。对于犯罪人 来说,他会选择付出时间、精力、费用最少的方 式来进行犯罪活动。因此,犯罪人的作案地点往 往与其藏身地有所关联,甚至是距离较近的周边 地区 [4] 。

  2.舒适原则。舒适原则指犯罪人选择的地点 往往是犯罪人能够控制局势发展,使他心理上感 到安全和放松的地点。该原则说明了在不受外界 干扰的情况下,即使是流窜作案的犯罪分子,也会 下意识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环境进行犯罪活动 [5] 。

  这两个原则证明了系列案件的犯罪地点与犯 罪人一般活动与日常生活具有相关性,有固定的 居所且心理稳定的系列犯罪人通常会在其心理安全区附近进行犯罪。由于心理特征具有隐蔽性,所 以系列犯罪行为人难以作出反制,具有数字化侦 查手段不具备的优势 [6] 。其缺点是没有准确计算 出犯罪嫌疑人具体的藏匿地可能的范围。

  ( 二 ) 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在软件进行犯罪嫌疑人藏匿地的预测时,圆 周假设理论、犯罪零区理论可以提供具体方法。利 用数学软件模拟制图可以发现其优劣点 [5] 。

  1 .圆周假设理论及其可视化研究

  该理论是将属于同一系列案件的多起案发地 点标注在地图上,并且找出间距最远的两个点, 以连线中点为圆心作圆,以这两个点之间的直线 距离为直径,可以确定的是,得到的圆可以覆盖 已知的所有案发地点,一般情况下,犯罪人就藏 匿在这个圆内,且越靠近圆心,犯罪人落脚点分 布概率越大 [3] 。

  在圆周假设的基础上,运用 GeoGebra 软件进行 可视化模拟 (如图 1 所示 ), 经模拟发现,圆周假 设理论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 [7] ,但其局限性也十 分突出,即忽略了作为直径端点的犯罪地周边,不 能有效解决偶然犯罪问题。

\
 

  2.犯罪零区理论的可视化研究

  为了直观了解犯罪零区理论,利用动态数学 软件 GeoGebra 软件对犯罪零区理论进行了可视化 模拟,步骤如下:

  (1) 将 n 个犯罪地点按照犯罪时间先后顺序 依次标注为 C1 、C2 、C3 ……Cn ,即 Lij 为 Ci 到 Cj 的距离,求出每个犯罪地点 Ci 到其余犯罪地点的 平均犯罪距离 Li。公式如下:Li=ij ;i= 1 、2……N, Lij 为 Ci 到 Cj 的距离 [8]

  (2) 以 Ci 为圆心,Li 为半径画出圆形区域 (如 图 2 所示 )。 根据连续犯罪的特点,这些圆形区域通常会有所重叠,而这些重叠部分中重叠次数最 多的区域称为犯罪零区,也可称犯罪 G 区 (如图 3 所示 ) [8] 。

\
 

  (3) 犯罪零区的形状一般是平面不规则的凸集,通过对角线相交的方法,可以大致确定出犯罪 零区的几何中心点,该点即为犯罪 G 点,其实际 意义是罪犯可能的居住点、工作场所或者特别熟 悉的地方 [8] 。

  通过模拟发现犯罪零区理论可以弥补圆周假 设理论在偶然犯罪中应用的不足。但是随着犯罪 地点的增多,犯罪零区理论操作不便的缺点逐渐 凸显,所以需要设计出一款犯罪人藏匿地预测软 件辅助侦查。

  五、可视化预测的优化途径及相关技术与可行 性分析

  ( 一 ) 优化途径 —— 软件开发

  对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可视化预测,可以通 过将圆周假设理论与犯罪零区理论整理成算法, 对 SuperMAP 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来实现对犯罪 心理学理论、犯罪地理学理论的应用优化 [9] 。

  ( 二 ) 相关技术与可行性分析

  1 .国内外背景

  侦查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欧美的警察机构中。美国环境犯罪研究有限公司根据 CGT 模型,开发 出了可视化侦查软件 Rigel,用于预测犯罪嫌疑人 藏匿地、辅助侦查。由于我国侦查观、刑事诉讼观 与西方国家迥异,而且我国侦查软件技术起步较 晚,发展速度较慢,尚未成熟 [10] 。

  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 议上提出了“改革强警、科技兴警 ”。“ 智慧警务 ” 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 展,将使得我国地理画像软件与系统的构建迎来 发展的绝佳契机 [11] 。

  2.技术及软件基础

  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系统基于 SuperMAP 二次开发 [12] ,Visual Studio 提供运行环境,主要 应用 C# .net 、SuperMap iObjects .NET 技术实现 功能 [13] 。具体技术包括底图数据展示、犯罪数据 输入、藏匿地区域算法集成、分析结果显示、结果 输出。

  3.可行性分析

  经济方面,开发简易的藏匿地预测软件经济、 人力成本较低,公安机关及同级人民政府财政收 入完全可以负担。理论方面,虽然我国心理画像技 术尚未完全成熟,但目前心理画像在传统接触式 犯罪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各地公安机关技 术方面的硬件水平逐步提升,大量技术人才引入 公安队伍,在技术方面具备可行性 [14] 。

  ( 三 ) 软件特点及意义

  1.特点

  可视化预测软件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侦查手 段的劣势,规避理论应用的复杂性。其特点可以概 括为:

  (1) 广泛应用性。对于有固定住所且犯罪心理 稳定的犯罪人普遍适用。系统应用性强,应用范围 广,可以配合阵地控制、特情等侦查措施有效缉捕 嫌疑人,节约侦查资源,提高破案效率。

  (2) 简便易操作性。基于 SuperMAP 的二次开 发出的应用程序依托数字化侦查展开,以人机互动 方式进行,操作简便、界面简洁 (如图 4 所示 )。 操作者只需输入信息即可完成对犯罪人藏匿地的 预测,不需要操作者具有犯罪学相关知识,与手绘 制图相比更具可操作性。

  (3) 直观可视性。软件可视化将文字信息可视化,便于直观分析,获得增值情报,避免盲目性, 大大缩短了摸排走访时间。输出结果 (如图 5 所示 ) 与利用几何制图软件 (如图 6 所示 )、 纸质绘 图更具直观性、美观性。

\
 

  (4) 高效准确性。可视化软件输出的结果具有 较高的准确性,与手动制图相比较,过程更加快 捷高效,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指向准确性,在弥 补圆周理论及犯罪零区理论局限性的同时,也避 免了主观性。

  (5) 可发展性。不同于手动绘图与单纯利用几 何画板制图,开发出的可视化软件将不同理论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随着理论的发展可以不断 完善。例如,软件基础上,配合 CGT 模型等犯罪 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对系列犯罪嫌疑人下一次实 施犯罪行为的地点进行预测,实现犯罪地预测功 能。此外,公安机关可以结合 PGis 系统,将犯罪 嫌疑人的信息一并录入侦查软件,实现对在逃犯 罪嫌疑人的远程实时监控 [15] 。

  2.意义

  (1) 提高系列犯罪侦查效能、减少司法资源浪 费。在系列案件发生后,在传统侦查措施无法快速 查明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可优先使用预测软件对 系列犯罪进行空间分析,解读空间信息,摸索出犯 罪人的心理地图 [16] ,为侦查人员合理划定侦查范 围、确定侦查方向提供基础和根据,减少侦查资源 消耗,提高侦查与刑事诉讼效率 [17] 。

  (2) 拓宽侦查思维。预测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拓宽侦查思维,使侦查视野不局限于传统侦查 手段,将侦查学与心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相结合,因案而异采用新型侦 查措施开展侦查活动。

  (3) 更好地履行刑事警察的职责。刑事警察的 职责之一是研究犯罪分子活动规律,预防、制止犯 罪活动。可视化预测软件研究系列犯罪分子的心 理活动规律的客观地理反映,研究系列犯罪主客 观的同一性问题,为及时预测出犯罪地点、制止系 列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能,便于刑警履行职责。

\
 

  (4) 适应时代科技兴警的要求。可视化预测软 件立足于软件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日后可以不 断发展创新,结合新技术、新理论,顺应新形势、 新时代,满足新任务、新要求,适应科技兴警的大 环境。

  六 、结语

  系列犯罪自始至终都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 恶劣犯罪行为。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软件 以犯罪心理学、犯罪地理学的理论成果为依托,对 SuperMAP 等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初步预测 藏匿地的目标,对基层公安机关可以起到一定的 启发作用。但是,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预测理论与 软件设计上尚有缺陷,特别是预测理论忽略了犯 罪嫌疑人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只依托于普遍性进 行软件设计的问题。希望随着犯罪心理学、犯罪地 理学和软件技术的普及,可以对上述问题做出改 善,设计出准确度更高的系列犯罪嫌疑人藏匿地预测软件。

  参考文献

  [1] 付凯娜.系列案件侦办难点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6):136-142.

  [2] 李继红,黄超.中外犯罪预测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0(29):155-156.

  [3] 和文赟.犯罪地理侧写在系列案件侦查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

  [4] 郑涵予,李明楚,韦东,等.系列抢劫案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J].法制博览,2019(21):26-30.

  [5] 李晓临,戴婷.系列杀人案件中地理学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8.33(4): 60-65.

  [6] 叶馨.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21): 95-96.

  [7] 李晓峰.地理画像在犯罪情报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87-88.91.

  [8] 薛钟,乔良,王峰,等.连续犯罪预测的区域覆盖加权模型 (AOWM)[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 (15):212-217.

  [9] 王新猛,李军.基于组件式 GIS 的犯罪热点分析工具研究和设计[J].信息网络安全,2015(12):66-71.

  [10] 李继红,黄超.中外犯罪预测比较研究[J].学理 论,2010(29):155-156.

  [11] 和文赟,丁宁.智慧警务背景下犯罪地理侧写系统建设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 (4):78-83.

  [12] 王青春.基于超图软件的 WebGIS 应用系统二次开 发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4-5.

  [13] 王军见,张弘.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二次开 发 ——SuperMap Objects[J].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05(7):450-453.

  [14] 徐进.基于 SuperMap Objects 的大连市开发区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辽宁师范大 学,2010.

  [15] 安军.论大数据时代犯罪地理画像系统的构建 [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8(1):99-102.

  [16] 李广仓.地图分析法在犯罪情报分析中的应用 [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4):11-15.

  [17] 梁斌,刘晓云.论犯罪地理画像在系列案件侦查中的作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25(2): 69-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62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