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噪声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会损伤听觉和视觉器官,干扰睡眠、影响工作效率,对人的 身心发展均有着较大影响。而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的丰富,以广场舞为首的居民娱乐活动所制造 出的噪声令周围居民不堪其扰,噪声扰民警情的发生率日益提升。而公安民警作为噪声扰民警情 的主要负责人,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容易出现语言过激的情况,从而扩大事态的影响。如何促进民 警对于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工作水平的进步,成为现代民警执法水平提升的重要难点。本文旨 在探析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基本策略。
关键词: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基本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们日益 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精 神生活逐渐多样化,广场舞、集体夜跑等新形式 的文体活动不断出现,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 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噪声 扰民现象。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草案)》 中对噪声扰民现象做了专门陈述 [1] 。民 警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在接到居民关 于社会治安的投诉后,应当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处 置,处置过程中要体现出法治与正义。因此本文旨 在研究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的基本策略。
一 、噪声扰民警情概述及分类
噪声扰民中的噪声可以被视为环境噪声,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的第一章第 二条中对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进行了划定,其中 当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并对他人正常生活产生干扰后,就可被视为噪声 扰民。从法律层面来看,噪声扰民属于轻微违法行 为,通过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严重程度来判断 是否存在违法事实。噪声扰民作为生活中常见的 一种违法行为,与其他刑事犯罪行为相比情节较 轻,主要体现为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因此及时制止 噪声扰民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而噪声扰民警情是报案人在特定时空中,因自 身的休息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受到外界噪声的侵 害,从而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要求给予合理处置 的治安事件,该类事件中的噪声来源可分为以下 几类:( 一 ) 建筑施工噪声:当居民生活周围存在 房地产开发活动时,会因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运 输设备而产生大量的噪声,在严重影响周围群众 休息的情形下会采取报警处理;( 二 ) 交通运输噪 声:交通运输噪声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噪声 来源,目前我国对于交通运输噪声的防治相对成 熟,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桥、高速公路都会装有隔 音墙,但仍属于噪声扰民范畴;( 三 ) 工业噪声: 工业区一般离居民区较远,因此噪声扰民的情况 相对较少。除了这三类之外,动物类噪声、商业活 动噪声、邻里生活噪声以及群众文体活动噪声都 属于社会生活噪声,这类噪声的涉及范围较广,民 警在现场处置过程中的困难较大 [2] 。
二 、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不当的危害及现状 分析
( 一 ) 噪声扰民警情处置不当的危害
根据《2020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 》中 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 12369 环保举报联网管理 平台中涉及噪声扰民的举报案例为 38.1%,说明 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困扰问题, 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噪声 扰民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愈加严重,从其所产生的危害来看,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严 重的社会危害,但如果放任噪声进一步发展,不但 会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还会使得人民怀疑警 察的办事效率,影响到人民警察的公信力。公安民 警作为深入基层的人员,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与 秩序的责任,也具有保障辖区内居民生活健康的 意义。民警作为接触到社会问题的一线人员,如果 在执法过程中没能彻底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无法 取得群众的信赖,那么不仅体现出警情处置中执 法能力较弱,同时也会影响到警察形象。
( 二 ) 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现状
在对目前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的分析过程 中发现,目前我国基层民警在噪声扰民案件的处 理中存在明显问题,首先突出表现为相关治安主 体职责不明。对于噪声扰民问题而言,通常公安机 关及环境保护部门具有管辖权,一些社会组织只 有在特定情况下才有一定的管理权,这也是导致 警情处置不当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民间治安主体 不履行管理义务,根据《物业管理条例 》来看, 小区物业对于小区内部的噪声扰民问题具有管辖 权,但实际上不少物业根本不履行责任,对于小区 内广场舞扰民的情况视而不见。另一方面相关职 能管理部门对于自身职责权限不明 [4] 。公安机关 对于营业中的文化娱乐场所是没有管辖权的,但 这类问题却总是由公安机关代为处理,在处置过 程中出现民警行为粗暴的现象,不利于事件的解 决。其次在噪声扰民的警情处置过程中呈现出的 明显问题就是民警对于事件的处置不当,从而导 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有些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出现 手段强硬的情况,没能合理地进行处置,例如民警 在对广场舞噪声扰民情况屡次警告不奏效后,直 接没收了广场舞音响设备,导致群众情绪激动, 事态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对于噪声扰民的判定 标准有待落实。民警在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的 过程中,无法判断噪声的实际强度,只能根据自身 经验进行判断。再次不同地域对于噪声扰民的判 断标准并不一致,无法以法律条例来进行有效说 服,使得警情处置容易遭到群众的质疑 [5] 。由此 可见噪声扰民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之 一,民警对于警情现场的处置策略将直接关系到 警察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因此探讨噪声扰民警情 现场处置基本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 、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的基本策略
( 一 ) 提升民警的执法能力
要重视对基层民警执法能力的提升,通过执 法规范化培训来扫除法律盲区,使得民警现场处 置的每个行为都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对于民警噪 声扰民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其能够在正确认 识到噪声扰民处置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升现场处 置能力,其中尤其要明确噪声扰民现象的分类及 管辖权的划分,以及根据噪声扰民的实际情况判 定处罚标准。在其中,要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以此来保障执法过程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 安管理处罚法 》的相关条例,在警情处置过程中要 坚持及时出警与妥善处理两个原则,即在接到属 公安机关管辖的噪声扰民警情后,应及时出警, 现场寻找音源,不得推诿、拖延。当民警到达现场 后,要积极履行告知义务、对当事人讲明责任,以 宣讲法律为主化解、促进邻里和谐,注重记录处警 情况,对不听劝阻或多次发生的,可依法予以治安 处罚 [6] 。具体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可分为四点,一 是判明,及时出警,寻找音源,判明性质;二是制 止,对音源属主进行告知,要求其消除音源噪声; 三是取证,对涉及违法的,及时固定证据;四是处 结,反馈情况,对涉及违法的依法办理。通过标准 化的警情处置程序,来实现对噪声扰民警情的及 时处置。
( 二 ) 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程序标准化
对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程序进行细化,可 分为指派警情、现场处置、调查取证、依法告知、 当场处罚、传唤、解释安抚七项程序。
1.指派警情分为两点:(1) 属公安机关管辖。 对城区公共场所高音喇叭等音响器材、商业区揽 客音响器材、家庭室内噪声等社会生活噪声,或其 他噪声无法甄别的,应立即指派出警处置。(2) 非 公安机关管辖。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 运输噪声类警情,由接警员告知报警人,此类噪声 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公安机关不再派警处置,引 导其向政府服务热线反映。使得不同区域的噪声 扰民管辖权得到合理分配,明确不同责任主体之 间的职责,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保障人民 的生活质量。
2.现场处置标准化程序如下:(1) 确定音源。向报警人了解情况,结合现场环境,确认噪声音 源,快速找到音源属主,对店铺、单位、团体、小 区等所有的音源设备,应找到其主管人员、现场负 责人或物业管理人员。(2) 制止音噪。现场责令音 源属主降低音量、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音源声音传 播或选择协商恰当时间进行室内活动 (如装修、 奏乐等 ), 降低对四周环境的影响。
3.调查取证是在对同一地点曾多次制造噪声、 当事人拒不降低音量或采取措施的,可以对周边 住户的主观感受进行询问,使用视频设备录制现 场噪声情况或者依法扣押音源设备,必要时可使 用设备对噪声情况进行现场检测 [7] 。
4.依法告知的出现分为两种情况:(1) 经现 场制止,自觉消除噪声的,应告知其制造噪声干扰 他人正常生活的法律后果;(2) 现场若发现不属 于公安机关管辖处理的噪声源,做好报警人解释 工作,引导其向相关部门反映处理。
5.当场处罚即符合当场处罚条件的,可当场处 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可当场处 200 元以下罚款。
6.传唤则是对不符合当场处罚条件的,依法 传唤当事人到公安机关调查处理。传唤后应当及 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7.解释安抚是对大型活动等确实无法立即消 除噪声的情况,应耐心对报警人解释,做好安抚 工作。
通过标准化的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程序, 能够促进警情处置工作的有序进行,体现出民警 警情处置工作的专业性。
( 三 ) 配备分贝测试仪
在判定噪声扰民的过程中,需要分贝测试仪 的支持,从而为执法工作提供明确根据。通过对 现场分贝的测试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是否存 在违法情况,使得处置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 [8] 。 在对分贝测试仪的应用中,浙江省宁波市取得了 良好成效。在宁波市的某区中,噪声扰民情况一直 得不到有效缓解,因此通过在广场内安装太阳能 噪声检测仪,对周围的噪声情况进行检测,一旦分 贝过高形成噪声污染时,仪器就会发出警报,对于 控制噪声情况卓有成效。此外民警认识到广场舞 作为主要的噪声来源,而广场舞组织人员对于噪 声相关法律知识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民警 主动向其科普噪声扰民的法律责任,以此来提升广场舞爱好者的降噪意识,在半年内该区域的噪 声扰民警情下降了 70%。这说明将分贝测试仪应 用于噪声扰民警情现场处置中具有良好效果,各 地公安机关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类型 的分贝测试仪,对于警情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可 通过借鉴宁波市的处置方式,在发生区域较高的 场所安装分贝检测仪,自动识别噪声污染情况。而 对于警情发生频率较低的区域,则可以通过向区 域派出所配置分贝测试仪,在出现噪声扰民警情 时由民警携带分贝测试仪到现场的方式,对现场 分贝进行实地测量,同样也能够有效提供噪声根 据,促进警情处置工作的有序展开。
四 、总结
噪声扰民警情的现场处置在实施过程中,一 直以柔性劝导为主,但在缺乏强硬措施支持的基 础下,使得噪声扰民现象屡禁不止,成为困扰人民 美好生活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噪声扰民警情 的概述及分类,以及我国噪声扰民警情处置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提升民警执法能力、规 范处置程序、配备分贝测试仪等方式来加强噪声 扰民警情中民警的现场处置策略,使得我国的噪 声扰民警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要想彻底消除 噪声扰民警情,最有效的措施是提升全体人民的 素质,从根本上杜绝噪声的产生。只有人人都认识 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学会站在他人的角 度思考,才会形成自觉降噪意识,构建良好的和谐 社会,公安机关的噪声扰民警情自然会得到降低。
参考文献
[1] 董凡超.“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赋能警情处置[N].法治日报,2022-03-17(5).
[2] 周豪,于龙.噪音扰民警情处置问题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5):96-101.
[3] 杨世昌.社会治理视阈下“讨债型”警情规范处置研究[J].警学研究,2021(4):120-128.
[4] 郭汝杰.基于 VR 技术的精神病患者警情应急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20.
[5] 侯剑鹏.警情处置现场执法的有效控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0.20(1):66-68.
[6] 陈永辉.新时代执法警察常规警情处置中的强制能力缺位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3): 54-58.
[7] 郑建勋.疑似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警情的处置—— 以深圳经验做法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7.29 (5):102-109.
[8] 唐洪文,廖于.关于公安机关常见警情处置规范性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5(3):194-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falvlunwen/5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