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1 16:43: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在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原因、临床特征和结果。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在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的作用下,前列腺发生了一定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排尿异常、盆腔区域不适等症状乃至影响生育、精神的疾病。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十分复杂,而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笔者对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代谢组学

本文引用格式:高世迪,姜茗宸,徐秋月.非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湿热下注证的代谢组学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38-39.

0引言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前列腺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属于泌尿外科临床治疗的常见疾病,疾病的发生考虑与病原体感染、炎症和异常的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和免疫异常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生、神经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及盆腔相关疾病的发生均可能导致慢性前列腺炎发病风险增加。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后通常具有患病区域组织疼痛、排尿异常及精神神经症状,疾病的发生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外,疾病进展引发的诸多并发症还可能直接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及时明确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

 
1关于代谢组学

         Steven Oliver[1]研究小组在1997年提出了通过对代谢产物的定量和定性来评估酵母基因的遗传功能及其冗余度,并率先提出了“代谢组(metabolome)”的概念。其研究中所提出的“metabolome”属于基因组的一种下游产物,该产物可参与诸多生物的新陈代谢,并对生物机体诸多功能及生长发育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同时可促进内源性小分子(分子质量<1000)集合。英国Nicholson等[2]于1999年首次提出代谢组学(metabonomics)的概念。其研究中所提出的“metabonomics”主要是指,通过对生物受到刺激后其代谢产物随时间进展的变化情况,从而考察生物代谢途径的一种研究方式[3]。代谢组学的研究可通过对某个病症的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断,进而使临床学者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分析,后探讨患者机体内物质及其机体代谢情况的变化。因而合理的对代谢组学进行利用,对患者后续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均具有重要价值[4]。

2慢性前列腺炎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但客观化研究尚需完善

         就慢性前列腺炎中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而言,其在临床中具体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患者在发病后通常具有长期(持续时间>3个月)且复发的患区疼痛表现,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治愈后不能获得持久疗效,重复发病十分常见。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因此属于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临床中针对该病多采用常规西药支持治疗,但长期研究发现该治疗模式临床应用效果并不高,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后停止用药病情认可复发,且长期西药治疗患者临床应用安全性也不能得到保证。以往有研究对收取的918例慢性前列炎患者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发生纳入研究患者多属于复合证型,约占81.59%,其中又以者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占比最高,因此考虑可采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

3代谢组学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新手段

          中医有一种特性,即其系统的理论,包括整体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它从“气、血、阴阳、脏腑”的核心概念出发,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以及经络和通道[6]。中医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强调人体的完整性。它也密切关注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7]。中医认为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机体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和致病因素做出反应的一种整体功能状态,并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发生相应变化[8],具有多因素、多层次、整体性的特点。而代谢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从终端的症状反映生物体的功能代谢网络和可以帮助理解代谢变化引起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干预整体背景。其主要通过对机体内的代谢物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机体处于正常生命[9]状态及内外环境变化后代谢过程的动态反应规律,具有时相性、动态性、整体性、系统性[10]的特点,这完全符合中医学的整体思维[11-12]。代谢组学主要对机体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异常情况进行分型,后反映代谢产物在时间的影响下改变情况,最终通过人体生化网络对所有扰动因素进行应答和调节。通常情况下中医证候可对机体当前时间段的外在宏观表现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现,相较而言,代谢组学则更多是反映机体在当前状态下内在微观表现。因而通过代谢组学的使用可更加准确的揭示患者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致分析,改善治疗模式,提高临床疗效[13-14]。考虑到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的相似指出,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采用代谢组学对中医证候进行细致分析有一定可行性[15]。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中医证候进行细致鉴别、区分,明确其表征病理的主要生物标记物,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及治疗结局的改善均具有积极意义[16]。随着代谢组学不断完善,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开始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医证候学的临床研究中,Li等[17]选取气滞血瘀证和正常的两组大鼠,主要采用代谢组学对其鸟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进行细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鼠鸟代谢产物中的甲酸、肌酐、2-氧戊二酸盐、柠檬酸盐、氨基乙磺酸、琥珀酸盐、苯酰胺基醋酸等含量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该学者认为上述代谢物可作为气滞血瘀证的潜在的代谢标记物。Luo等[18]通过对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血液代谢物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乙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谱峰形状有明显的差异,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代谢标记物。随后,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微生物群落的紊乱有关;心血瘀滞证与脂类代谢、醇代谢有关[19]。上述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学中的应用可帮助临床医师进行疾病不同证型的鉴别,提高了患者疾病发生、进展的确诊率,同时通过对不同代谢物情况进行分析,帮助了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对患者治疗结局及预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明确证型所对应的代谢组学特征和证候的物质基础,使证得以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的描述[20],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病变过程中机体内物质代谢途径的改变和代谢状况的波动,还可以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标记物,通过代谢途径追溯更深层次的病理生理改变,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帮助我们从多个层次理解阐明并最终诠释中医证的科学内涵。

\

 
4代谢组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泌尿及前列腺疾病实验及临床研究中

         代谢组学研究起步伊始,在各疾病病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吴刚峰等[21]对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膀胱癌代谢标志物嘌呤与嘧啶、色氨酸、马尿酸肉毒碱类和牛磺酸。在前列腺癌方面,Sreekumar[22]通过使用HPLC/GC-MS等检测手段,对近期收治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代谢产物进行了PCA分析,其发现患者前列腺疾病发生进展后机体中N-甲基甘氨酸水平处于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同时对前列腺癌患者上皮细胞中VCaP、DU145、22RV1及LNCaP进行检测分析发现,上述指标水平也同样明显升高;后续研究中该学者对甘氨酸转化为N-甲基甘氨酸的关键酶基因进行敲除处理,肿瘤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前列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代谢组学对患者疾病进行分型诊治具有显著价值。

        综上所述,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在生物体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均证实了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NBP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Oliver SG.From gene to screen with yeast.[J].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Development,1997,7(3):405-409.
[2]Nicholson JK,Lindon JC,Holmes E.\"Metabonomics\":understanding the metabolic responses of living systems to pathophysiological stimuli vi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NMR spectroscopic data[J].Xenobiotica,1999,29(11):1181-1189.
[3]Nicholson JK,Connelly J,Lindon JC,et al.Metabonomics: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J].Nat Rev Drug Discov,2002,1(2):153-161.
[4]杨宇峰,张冰冰,徐娜,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本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2074-2077.
[5]李海松,韩富强,李曰庆.918例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6):416-418.
[6]Xutian S,Zhang J,Louise W.New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m J Chin Med,2014,37(3):411-426.
[7]Lu AP,Jia HW,Xiao C,et al.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 method of dise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13):1854-1856.
[8]张爱华,孙晖,闫广利,等.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4):569-576.
[9]Nicholson JK,Wilson ID.Opinion:Understanding\"Global\"Systems Biology:Metabonomics and the Continuum of Metabolism[J].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03,2(8):668-676.
[10]唐惠儒,王玉兰.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33(5):401-417.
[11]Wu B,Yan SK,Shen ZY,et al.Metabonomic technique and prospect of its application i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search[J].Journal of Chinese Integrative Medicine,2007,5(4):475-480.
[12]Qiu S,Zhang AH,Sun H,et al.Overview on metabolom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World J Pharmacol,2014,3(3):33.
[13]魏聪,吴以岭.代谢组学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9,8(11):698-700.
[14]王广基,查伟斌,郝海平.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天然药物,2008,6(2):89-97.
[15]田鸿芳,高树中,马玉侠.近十年中医证候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6(2):99-102.
[16]王芹芹,张芳梅,王喜军.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20(3):541-545.
[17]Li L,Wang JN,Ren JX,et al.Metabonomics analysis of the urine of rats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based on NMR techniques.Chinese Sci Bul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22):3068-3073.
[18]Luo HG,Chen JX.Metabonomic study of syndrome of liver qi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in rat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07,5(3):307-313.
[19]Lu X,Xiong Z,Li J,et al.Metabonomic study on‘Kidney-Yang Deficiency syndrome’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Rhizoma Drynariae extracts in rats using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J].Talanta,2011,83(3):700-708.
[20]李鑫,谷捷,王宝新,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4):58-61,65.
[21]吴刚峰,任煜,林标扬,等.尿液代谢组学筛选膀胱癌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8,24(10):1014-1018.
[22]Sreekumer A,Poisson LM,Rajendiran TM,et al.Metabolomic profiles delineate potential role for sarcosine in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J].Nature,2009,457(7231):910-9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95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