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1 16:27: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的临床药学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洛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观察组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洛地平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非洛地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药学;效果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守堂,蒋东鹏,李璐.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8):110-111.

0引言

         心力衰竭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为特征[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期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非洛地平为钙拮抗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活性而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同时具有利尿、排尿钠的作用[2]。现对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2~73岁,平均(62.5±1.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3~76岁,平均(63.9±1.0)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控制体力活动,适当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利尿剂呋塞米(速尿)口服用20mg,2~4h达高峰。对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者用量可增至100mg,每日2次。效果仍不佳者可用静脉注射,每次用量100mg,每日2次,必须注意补钾。卡托普利每次40mg,每日1次;地高辛,口服,每次0.25mg,给药: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洛地平治疗,非洛地平药物,口服,每次3mg,给药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甚至恢复至Ⅰ级[2];(2)有效: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临床表现有一定缓解,心功能改善;(3)无效:患者经治疗,心功能、临床表现无改变甚至加剧,或心功能减退大于1级。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P<0.05。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40例,治疗前心率(86.0±13.6)次/min,收缩压(137.0±15.6)mmHg,舒张压(80.0±8.0)mmHg,心胸比率(0.60±0.08),LVEF(29.8±11.6)%,LVDd(63.9±8.0)mm;治疗后心率(75.0±15.3)次/min,收缩压(99.0±6.9)mmHg,舒张压(75.0±7.7)mmHg,心胸比率(0.55±0.07),LVEF
(40.7±9.6)%,LVDd(61.3±6.3)mm。对照组患者40例,治疗前心率(88.0±15.2)次/min,收缩压(133.0±13.6)mmHg,舒张压(80.0±8.2)mmHg,心胸比率(0.58±0.07),LVEF(28.9±10.6)%,LVDd(64.3±8.3)mm;治疗后心率(79.0±15.2)次/min,收缩压(113.0±15.0)mmHg,舒张压(76.0±5.7)mmHg,心胸比率(0.57±0.08),LVEF(35.2±10.0)%,LVDd(64.0±5.3)mm。观察组各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者40例,显效28例(70.0%),有效10例(25.0%),无效2例(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40例,显效16例(40.0%),有效12例(30.0%),无效12例(30.0%),总有效率为70.0%;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渐进性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上以慢性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灌注减少,以及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预后较差[3]。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4]。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要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最终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钙拮抗剂药物繁多,由于具有共同的钙拮抗作用而被归列在一起,但其化学结构、与慢通道结合程度、相对选择性及对组织器官的药理效应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甚或差异极大,对血管作用以二氢吡啶类最明显,舒张血管平滑肌使外周阻力下降,降压作用明显。新的第二代钙离子拮抗剂有高度血管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并改善侧支循环。非洛地平通过减少周围血管阻力而降低动脉血压,对小动脉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性,治疗剂量对心肌收缩力并无直接作用,对静脉平滑肌及肾上腺素能、血管舒缩控制无作用,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高浓度时兼有抑制钙调素、干扰细胞内钙利用的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全身及冠状血管的阻力,使血压下降。非洛地平还有促尿钠排泄及利尿作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为15%,蛋白结合率为99%,半衰期12h。对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均有效。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对血管平滑肌具有高度选择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短期用非洛地平治疗可引起全身血管阻力减低,血压下降和心输出量增加[5]。长期使用非洛地平治疗中、重度心力衰竭,可降低左心室后负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有所改善。有报道非洛地平在治疗初期心力衰竭有加重的趋势,同时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钠素含量下降。当非洛地平作为辅助用药与利尿剂、ACEI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时既不影响死亡率,也无任何持久性改善临床症状的依据。非洛地平可使个别患者出现胸痛或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有增加死亡的危险。

\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明显改善。

          总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给予非洛地平治疗,非洛地平通过慢钙通道抑制钙离子透过细胞膜,不改变血浆钙离子浓度,能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冠脉及全身血管扩张;对SA或AV传导影响小;在活体中少见减弱收缩力。药学效果满意,有效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分级,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敏.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12-13.
[2]熊英.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分析[J].北方药学,2011,8(1):125.
[3]周琳,雷勤.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学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23(8):47-48.
[4]国孟远,滕威.用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6):214-215.
[5]张湘.非洛地平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0,2(2):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95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