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分析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以计算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本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10日治疗的28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分为各有例数14的参照组与观察组,参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察组与参照组对比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呈现更优,且统计学意义表现
P<0.05出现。结论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治疗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确保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发作期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胡劲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109+184.
0引言
在临床中胆囊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属于一种急腹症,近些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由于随着病症发作的时间延长,胆囊炎症会逐渐扩散到胆囊周边的组织,弓I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较大的威胁
[1]。基于此,以下报告以本院诊治的28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开展研究,分为两组后实施不同的治疗措施,将最终结论总结为以下呈现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以计算机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本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10日治疗的28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分为各有例数14的参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男女各有例数为8:6,年龄35-76岁,平均(51.08±1.37)岁;胆囊炎病程2-9年,平均(4.48±0.23)年。参照组男女各有例数9:5,年龄36-75岁,平均(50.79±1.81)岁;胆囊炎病程1-8年,平均(4.14±0.65)年。年龄资料对比,呈现
F>0.05,可对比讨论。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判定为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晓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胆囊并发症患者;手术禁忌症患者。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1.2.1参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调整患者体位至仰卧,选择患者右侧腹直肌位置做出一切口,对腹腔内部情况进行探查,找到患者胆囊后对胆囊组织周围进行游离,切除胆囊,清理腹腔内残液,放置引流管并做好抗感染措施
[21o
1.2.2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即调整患者体位,使其保持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待麻醉表征出现,建立气腹,保持气压在12-14毫米汞柱,实施常规三孔法操作,使用1厘米的Trocar在患者的腹部进行穿刺,然后将腹腔镜置入患者腹腔内,开始手术。术中,取患者头高脚低位,探查患者腹腔,将的胆囊三角区充分暴露在视野下,实施胆囊颈体部穿刺减压,将胆囊压力降低,对胆囊三角进行分离并解剖,根据患者患病情况切除部分或者全胆囊,放置引流管。用钛夹夹闭患者的胆囊管以及胆囊动脉,也可采取丝线结扎的方式
[31。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视作观察标准
[41。治疗效果评定标准:术后患者无并发症发生,腹部右上方无疼痛感,记为显效;无并发症发生,但是右上腹有些许疼痛感,记为有效;术后有并发症,且病症临床表征依然存在,记为无效。计算方式为显效、有效之和与总例数比值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软件SPSS 17.0进行结果统计,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Z2检验,以(%)体现结果,统计学意义表现为
P<0.05。
2结果
2.1治疗结果组间对比结果。
如表1呈现,观察组100.00%与参照组57.14%对比呈现更优,且统计学价值出现(
P<0.05)。
2.2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n=14)切口裂开0例(0.00%)、肠麻痹0例(0.00%)、感染1例(7.14%),发生率1例(7.14%),参照组例数分别为:3例(21.43%)、1例(7.14%)、2例(14.29%),发生率7例(50.00%),对比两组,观察组比参照组呈现更低,且统计学价值出现
X2=6.3000,
P=0.0121(
P<0.05)。
3讨论
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属于常见的胆囊疾病之一,在发作时,主要的临床表征为右上腹有显著疼痛感、呕吐等。由于该病起病急骤且发展迅速,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目前,手术治疗方式被认为是治疗该病症的最彻底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一直延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能够得到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小。但是,作为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措施,开腹手术的术中切口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且在康复过程中患者会有强烈的疼痛感,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患者接受(下转第184页)含量指标会严重低于正常的数值,根据临床的检查标准可以准确的分析出患者的肝功能受损程度,检测的数值越低,受损的越严重。肝硬化疾病发生会出现干细胞受损下降的情况,结合胆红素的血液回到人体当中,血液的中间出现胆红素水平升高,也就意味着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
[7-91o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有效得知,临床观察组患者的AST、TBA、ALT、TBIL的检测结果显著要比对照组的体检者高出很多,观察组患者的PA、CHE检测情况要低于对照组,
2组对比之间的数据,差异很显著(
戸<0.05)。面对临床肝硬化患者给与生化检验,可以通过临床的检测结果来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帮助患者更好更早的诊断,提升诊断疾病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程度较差
[5]。随着临床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腹腔镜手术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先对患者实施麻醉,并建立气腹。然后借助腹腔镜对患者腹腔内的情况进行探查,通过仪器操作取出患者胆囊。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切口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患者在恢复期不会有剧烈的疼痛感。但是,尽管腹腔镜手术优势显著,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治疗时有局限性,术后易发生胆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提升的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即发病时间在72小时之内或者未超过1个星期;没有其它严重的内科疾病;未合并黄疸性胰腺炎,以此确保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梁树禄回等人在关于急性发作期胆囊炎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选择65例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作为样本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确切。而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100.00%、并发症发生率7.14%均较参照组的57.14%、50.00%更优,且统计学意义表现
戸<0.05。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发作期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安全性,在结论与上述学者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能够得到显著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健康之路,2015,18(7):77—78.
[2] 马振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01):34—35.
[3] 顾伟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5(28):64—65.
[4] 吴晓辉,尹金池,陈松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8):126—127.
[5] 苏静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发作期胆囊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82—83.
[6] 梁树禄,陈浩鹏.急性发作期胆囊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30—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