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56例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的方式,观察组则采取闭合复位方式。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疗效与愈合时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闭合复位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熊卫平.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2):93.
0引言
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目前主要是采用髓内钉治疗,具有微创、愈合速度快的优势
[11o传统开放复位方式可能会提高固定失败率,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同时增加失血量
[21。因此,本次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复位方式在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0月56例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28例患者中有男13例,女15例;年龄为26-72岁,平均(46.8±2.3)岁。对照组28例患者中有男12例,女16例;年龄为23-75岁,平均(45.3±2.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的方式,开放后复位并行髓内钉内固定,确认骨折端稳定性以及髓内钉位置后,折弯钉尾并保留1.0-1.5 cm埋于皮下。观察组则采取闭合复位方式,在X线透视下复位骨折,并轻轻击打髓内钉使弧度顶点位于骨折端。
1.3观察指标。
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疗效与愈合时间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
[31制定:显效:患者骨折完全愈合且双侧肢体基本等长,无异常症状出现;有效:患者愈合良好,患肢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患侧肢体略短;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亍士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
/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见表1o
3讨论
带锁髓内钉在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该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与钢板螺钉固定方法有较大的差异,其符合生物力学传导原则,不但能够减小力臂
[41。同时能够有效减少内外翻成角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为闭合复位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其能够减小对骨折部位骨膜以及软组织血运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植骨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51o文章主要针对不同复位方式在带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切开复位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复位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且术野清除的优势,但是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延退患者愈合时间,增加了畸形愈合的发生风险。因此,文章观察组采取了闭合复位的方式,且通过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这说明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闭合复位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愈合时间。这主要是由于闭合复位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有助于改善术后骨折部位的微循环,从而加速骨折断端的修复,有助于缩短术后的愈合时间。
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目前主要是采用髓内钉治疗,具有微创、愈合速度快的优势
[11。总体来说,闭合复位下带锁髓内钉在骨干骨折中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振中,侯瑞青,沈静,等.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6,22(4):625—627.
[2] 陆建海,李玉芳,杜晓光,等.78例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⑴:66—67.
[3] 刘伟良.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4):17—18.
[4] 陈永建.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23(18):20—20,21.
[5] 刘克廷,武绍刚.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9):136—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