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加SET,治疗时间持续4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简易 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治疗前FMA、MBI、BB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5);通过4周治疗后,两组结果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P<0.05),试验 组结果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SET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悬吊训练;康复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饶伶娟,杨华中,阳庆军,等.悬吊系统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9,19(30):185-186,192.
0引言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患者发病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能否恢复步行功能是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 复的重要指标⑴。大约75%的脑卒中幸存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⑵。下肢运动障碍会有下肢肌力不足,平衡功 能下降,异常步态等问题的出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尤为 显著。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患者提高 日常生活能力,重返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悬吊训练是 一种借助于悬吊运动设备,强调改善躯干肌肉的活化,利用开链 运动和闭链运动模式,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的范围以及肌 肉稳定和运动感觉为核心的训练方式⑶。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 训练、肌肉功能性康复方法,近年来在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悬 吊系统的核心是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技术⑷。通过患者主动的在 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开链和闭链运动,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 群稳定性。本研究是通过悬吊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比较, 观察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至本院进行治疗的脑卒 中患者共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全 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⑸;②经头颅CT及MRI 确诊的初次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6个月,年龄20-50岁,病 情稳定;③患侧下肢处于相对恢复期,Brunnstrom分期U -汗期; ④具有足够认知能力,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24分, 能够配合训练;⑤无急性运动系统疾病或残疾;⑥心、肝、肺、肾 等重要脏器无功能障碍;⑦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受试者随机分 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人,两组间性别、年龄、身高、体质 量、初次减重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内容包括:早期:①主要 包括良肢位的摆放、患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床上翻身,双桥、单桥 运动,床边做起训练等。②运用Bobath技术和Brunnstrom技术, 刺激躯干和下肢产生主动运动,抑制异常的痉挛模式,具体包括 上肢伸肌、下肢屈肌的肌力训练。③物理因子治疗,包括低频脉 冲电刺激,主要兴奋上肢前臂的腕背伸肌群和下肢小腿的胫前 肌。④平衡功能训练: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站立平衡 训练等。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床上的翻身起坐、穿衣、 穿鞋、吃饭、修饰、洗澡、转移、如厕、步行等。后期:①床上和床 边治疗,包括上肢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床边坐和床边站,双 下肢主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②坐位活动,包括坐位平衡,上 肢功能活动,下肢功能活动等。③站立活动,站立平衡,患侧下 肢负重,上下台阶等。④减重步行训练。每天进行以上治疗2次, 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7天,治疗4周。
实验组:除每天进行上述对照组的常规治疗1次后,再进行 1次悬吊运动训练。练习内容包括:腰背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 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训练、踝关节的训 练。训练早期,治疗师给予尽量多的指导和帮助,随着训练的进 行,治疗师可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强度和悬吊绳的高度也可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具体治疗方法:①患者仰卧位:骨盆 上抬并患侧下肢前屈,患者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弹性膝吊带置 于患侧下肢踝部,非弹性吊带置于健侧下肢踝部和膝部,臀部给 予弹性悬吊带减重,要求骨盆与患侧下肢同时上抬并维持,患侧 下肢放松骨盆上抬以及患侧下肢上抬骨盆放松三种模式交替进 行训练;②患者侧卧位:腰椎中立位患侧下肢外展,患者健侧下 肢踝部以无弹性悬吊带悬吊,腰部给予弹性悬吊带减重支持,要 求患者躯干与健侧下肢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并维持,患侧下肢外 展与健侧下肢并拢维持;③患者俯卧位:腰椎中立位患侧下肢后 伸,患者双上肢交叉位于胸前,弹性悬吊带置于患侧下肢踝部, 非弹性吊带置于健侧下肢踝部和膝部,腹部给予弹性悬吊带减 重,要求骨盆与患侧下肢同时上抬并维持,患侧下肢放松骨盆上 抬以及患侧下肢上抬骨盆放松三种模式交替进行训练。训练过 程中利用增减弹性带的长度和给于弹性带震动来调节难度,注 意观察并询问患者,避免过度疲劳。悬吊训练使用升降床的高 度和悬吊带的长短调整患者的姿势控制,开始训练阶段以患者 稍感疲劳则停止训练并分段记录训练时间,后期训练阶段则逐 渐增加患者维持时间,以患者能正确、轻松完成指定动作为度, 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7天,治疗4周。
1.3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由未参与实验的评定治疗师进行评定。在实验前后 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包括:①简易下肢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⑹, 包括仰卧位、坐位、站位下髋伸展、屈曲、内收,膝关节屈曲,踝 关节跖屈、背屈,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评测内容,最高得34分, 最少0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好。②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7],包括站起、坐下、无支持的站等14项,每 个项目最低0分,最高4分,共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 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⑻,满分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
|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计量资料评定 指标服从正态分许的以(无±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检验进行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通过各项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户<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 治疗后,实验组简易下肢FMA、BBS、MBI各项分数明显优于对 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户<0.05)。见表2,表3,表4。
3讨论
一般来说,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各种关键肌能力都会有不同 程度的降低,如果患者病症较为严重,并且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 时,肌肉能力下降甚至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状态。而步行 能力则是患者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能力,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可 以恢复步行能力,但十分有限,这限制了他们在家中或社区内的 活动能力⑼。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应当将步行能力作为恢复的主 要目的。而想要快速恢复患者的步行能力,就需要在治疗中着 重提高患者下肢的各个关键肌肌肉能力,才能有效避免患者异 常能力的发生
[10]。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是一个复杂的再学习过程,不但需要进行必要的肌肉力量训练, 同时还要重视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
[11]。人体的运动 功能活动需要肢体与躯干相互配合,而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的 强弱将直接影响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12]o脑卒中患者由于核心 肌群稳定性较弱,躯干和骨盆完成抗重力活动时稳定性较差,导 致步行过程中对运动的控制下降,出现躯干屈曲等代偿
[13]。悬 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中静力性动作在不稳 定的支撑面上完成,肌肉的做功增加,同时对核心稳定肌的刺激 会加强,核心稳定肌群更能稳定人体重心,传递肢体间的力量, 达到肢体运动的协调统一
[1气基于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通 过使用无弹性和有弹性的悬吊带组成的悬吊辅助训练系统,以 达到强化躯干肌肉、刺激神经、增强躯干核心肌群力量的目的, 从而提高身体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15]。训练中通过悬吊点的调节 使训练的难度有效控制而且安全性得以保障,两侧躯干肌的活 动趋于平衡和稳定,能使骨盆和双下肢更好的协同运动,下肢的 运动功能和协调性才能逐步的提高
[16]。作为新型锻炼方法,可 提高核心稳定性,患者处于悬吊状态,相对于其他固定支撑面而 言,属于不稳定支撑面,为保持平衡,需调动肌肉本体感受器参 与对肌肉的神经支配,从而锻炼和激活核心区表层肌肉,调节人 体姿势,改善站立、行走、平衡和协调能力
[17'
18]O悬吊运动疗法 可以帮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辅助治疗
[19]。通过悬吊部位, 吊绳长短和体位变化逐渐增加动作难度,能够激发患者的主动 运动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康复
[20]。同时SET模式仍然具有治疗关 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感觉运动控制失 调的潜力⑵脑卒中后早期进行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可通过 正常反射和自发性姿势,对肌张力进行调节,反复持续牵伸和放 松制动肌群,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对 抗异常运动模式,将肌肉功能激活,诱发正常运动反应。本研究 将悬吊系统引入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中,探讨 其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的脑卒中早期患者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后加以适 度的悬吊训练,运用悬吊核心稳定训练运动疗法训练脑卒中患 者躯干核心稳定肌群及髋部稳定肌群,以激活相关核心肌群。 通过核心肌群肌力的改变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悬 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首先, 在运动功能下肢FMA评分上,悬吊训练后,实验组显著性降低 (
P<0.05),表明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更强,这与常规康复治疗的患 者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户<0.05)。在反映平衡能力的BBS测试与 反映日常生活能力评定MBI指数得分上,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 势,这表明悬吊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能够更好地提高脑卒 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异常有多种类型,但最典型的表现为足下 垂、足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的划圈步态,影响了正常行走以及 增大跌倒风险。本研究中,实验组在悬吊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 表现出患者步行活动模式得到了改善,步速提高,行走稳定性增 加,节奏感更强,生理耗能降低。悬吊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 患者的下肢功能,其机制首先在于研究中采用渐进式难度递增 模式,治疗师逐渐加大给予患者的运动强度,在这种不稳定平面 条件下刺激水平的提高,会不断刺激核心肌层肌群,进而提高患 者核心区的力量和稳定性。其次,悬吊训练的这种不稳定支撑 需要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的同时对身体平衡和动作稳定性进行 控制,这由人体运动器官中的本体感受器参与,患者在多次重复 的对肌肉紧张度的控制以及对多块肌肉不同紧张度的调节中形 成神经对肌肉的准确支配能力。另外,悬吊训练中大量采用的 各种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练习,一方面增加了关节周围肌群的 力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关节的动态稳定性,这些都是对下肢功 能的改善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威,潘翠环,陈艳,等.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 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6(6):529-532.
[2] 饶明利.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Kraemer WJ, Adams K, Cafarelli E,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 Progression models in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 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 2002,41(3):364-380.
[4] 朱传芳,黄强民,彭金凤,等.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近况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1):1787-1792.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叮中华神经 科杂志,1996, 20(6): 379-380.
[6] 张蕙,吴毅,胡永善.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后的相关因 素分析 皿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30-131.
[7] 金冬梅,燕铁斌.Berg平衡量表及其临床应用叮中国康复理论与实 践,2002,8(3): 155-157.
[8] Holden MK ,Gill KM ,Magliozzi MR ,et al .Clinical gait assessment in the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Reliability and meaningfulness[J].Physical Therapy,1984,64(1):35-40.
[9] 李芳,郑洁皎.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 22(10): 1159-1162.
[10] 胡川 .PT结合S-e-T(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分析 [D].济南:山东大学,2015.
[11] 勾丽洁,刘旭东,柴叶红,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 复的疗效观察皿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7):653-654.
[12] 魏昕.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 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0):701-703.
[13] Keser I, Kirdi N, Meric A,et al. Comparing routine neurorehabilitation program with trunk exercises based on Bobath concept in multiple sclerosis: pilot studyJ]. J Rehabil Res Dev,2013,50(1):133-140.
[14] Rhea CK , Wutzke CJ , Lewek MD . Gait dynamics following variable and constant speed gait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strokeJ]. Gait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