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1-17 15:13: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108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54 例。对照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平衡功能、运动功能、神经肽Y(NPY)水平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训练后,研究组 Sheikh 评定量表和Berg 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10 m 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高于对照组,“起立 -行走”计时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 NPY 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提高平衡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小脑顶核电刺激。

【关键词】 小脑顶核电刺激;核心稳定性训练;脑梗死恢复期;平衡能力

脑梗死患者恢复期会有明显肢体功能障碍,影响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预后效果差 [1]。小脑顶核电刺激能增加脑血流量, 缩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传导作用 [2]。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人体运动中通过核心肌力控制训练,为身体重心及移动提供力量的一种训练方式 [3]。本文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收治的108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经磁共振成像、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4],且处于恢复期;病情稳定。排除标准:先天性肢体功能障碍者;存在视觉、听觉障碍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骨关节疾病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 例。对照组男 27 例,女 27 例;年龄 56~77 岁, 平均(67.59±4.67)岁;病程 2~4 周,平均(3.01±0.47) 周;瘫痪部位:左侧 29 例,右侧 25 例。研究组男28 例,女26 例;年龄57~78 岁,平均(68.01±4.72) 岁;病程 2~4 周,平均(2.97±0.49)周;瘫痪部位: 左侧 28 例,右侧 2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等常规调脂抗凝药物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采用脑循环系统治疗仪(上海乾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VFT-MG 201 型)对小脑顶核进行电刺激, 并放置电极于两侧乳突处。参数设置:模式 2~3 次, 频率 40 Hz, 强度 70%~90%。20 min/ 次,2 次 /d, 5 d 为 1 个疗程,治疗后间隔 2 d 进行下一个疗程。同时进行卧位翻身、坐位站位平衡、上下肢关节活动及步行训练,以患者可承受为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锻炼,30 min/ 次,1 次 /d,4 次 / 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1)核心肌力训练。多裂肌、腹横肌力:仰卧于治疗床,屈膝伸髋,双足立于床上,伸直腰部,呼气时尽量收腹,肚脐靠近脊柱,并保持 10~15 s, 并在腹肌收缩时进行自然呼吸;臀肌、髂腰肌力: 取仰卧位对骨盆进行左右旋转训练,并进行坐位骨盆倾斜训练、双足并立位骨盆移动训练及各方向运动控制训练。(2)核心控制训练。仰卧位时双足置于健身球上,利用躯干力量抬离臀部于床面,伸展髋关节,保持躯干与下肢呈直线,伸直膝关节, 保证健身球的稳定性,并进行卧位转坐位、屈膝位腹斜肌运动、躯干屈曲位旋转、肩胛骨前伸运动; 坐位训练时垂直坐于健身球上,用双手扶住骨盆两侧,保持躯干稳定,并通过左右前后移动球,做腰部伸展、屈曲、侧屈运动;站立位时进行骨盆旋转倾斜运动,并进行侧弯训练、躯干旋转。40 min/ 次,1 次 /d,5 d/ 周。两组均连续训练 4 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训练前后平衡功能, 采用 Sheikh 评定量表评估躯干控制能力,包括卧位 - 坐位、坐位平衡、转向瘫痪位、转向健侧 4 个方面,总分 0~100 分,分数越高躯干控制能力越强 [5];采用 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评估平衡功能,总分 0~56 分,分数越高平衡能力越强。(2) 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运动功能。10 m 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采用彩色胶带在直线 16 m 平地上起点、3 m 点、13 m 点、终点,用秒表记录 3~13 m 点时间,测量 3 次取均值;“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TUGT):患者坐在合适有扶手靠背椅上,记录靠背上站起 - 站稳 - 向前走 3 m- 转身 - 走回椅子 - 坐下 - 靠在椅背上的时间,测量 3 次取均值。(3)比较两组训练前后神经肽 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 Sheikh 和 BBS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 Sheikh 和 BB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训练后, 两组 Sheikh 和 BBS 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训练前后10 mMWS 、TUGT 时 间 比较 训练前,两组 10 mMWS、TUGT 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 10 mMWS 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 TUGT 时间短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训练前后 NPY 和 CGRP 水平比较 训练前,两组 NPY 和 CGRP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 NPY 水平均低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 CGRP 水平均高于训练前,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运动及神经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对改善预后、提升机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规康复训练以坐位、转移、站立等为主,缺乏系统性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改善作用较小。小脑顶核电刺激是通过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发挥作用,从两侧乳突处放置电极并引入小脑顶区,从而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局部脑部血流量,改善脑部循环,促进机体神经功能恢复 [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 Sheikh 和 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10 mMWS 高于对照组,TUGT 时间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核心稳定性是人体运动中控制躯干及骨盆部位肌肉的稳定性,通过核心力量及稳定性训练能提升机体运动控制能力,增强平衡功能及运动效率,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整合能力, 增强重心控制能力,增大步长、步行速度 [7]。NPY 是神经活性肽,与脑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密切相关; CGRP 属于神经肽类物质,对脑血管具有强烈舒张作用 [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 NPY 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 水平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 小脑顶核电刺激能明显增加局部血流量,缩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与本体感觉相结合,对大脑运动神经调节功能进行改善 [9], 二者联合应用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共同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小脑顶核电刺激应用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可提高平衡功能和CGRP 水平,改善运动功能,以及降低 NPY 水平, 其效果优于单纯小脑顶核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姜迎萍,王波,周益凡,等 .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研究 [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3): 288-292.
[2]张萍 .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重建的治疗效果 [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4):356- 357.
[3]朱志中,尹苗苗,崔立玲,等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7,39(4):289-291.
[4]高长玉, 吴成翰, 赵建国, 等 .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 136-144.
[5]楚佳梅,包烨华,朱敏 . 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 [J]. 针刺研究,2015,40(6): 474-478.
[6]龚家明,蒋瑛子,赵雪,等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核因子 -κB/p65、TNF-α 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J]. 疑难病杂志,2017,16(3):284-286.
[7]滕清平,谢守嫔,李琰,等 . 纳洛酮对脑卒中血浆 ET、CGRP、NPY 变化的影响 [J]. 甘肃医药,2009,28(1):9-11.
[8]张永平 . 调督针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1): 121-123.
[9]刘永芳,齐林,张晓菁,等 . 高压氧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2):143-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5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