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 11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溶栓时间分为A 组(发病 6 h 内溶栓治疗)33 例、B 组(发病 6~12 h 溶栓治疗) 41 例、C 组(发病 12 h 后溶栓治疗)36 例。比较三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血管融通率、死亡率、治疗前后 QRS 评分和心功能指标水平[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 ]。结果:A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B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 B 组和 C 组,B 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B 组和C 组,B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C 组; A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B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 6 h 内接受溶栓治疗可提高血管融通率,降低 QRS 评分,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发病 6~12 h 及以后溶栓治疗。
【关键词】 溶栓治疗;心肌梗死;血管融通;QRS 评分;心功能
0 引言
心肌梗死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以有效溶栓为主要手段,通过冠状动脉或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使冠状动脉再通,重建心肌血液灌注 [2]。本文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和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3];年龄>18 岁。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溶栓时间分为 A 组 33 例、B 组 41 例、C 组 36 例。A 组: 男 17 例, 女 16 例; 年龄 32~84 岁, 平均(62.56±6.86)岁。B 组:男 21 例,女 20 例;年龄 30~84 岁,平均(63.33±5.96)岁。C 组:男 20 例,女16 例;年龄31~85 岁,平均(63.98±7.06)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患者入院后均行溶栓治疗。给予注射用尿激酶(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645,10 万单位)溶栓,尿激酶剂量 100 万至 150 万单位,溶于 100~20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 30 min,严密监护患者。
A 组发病 6 h 内溶栓治疗;B 组发病 6~12 h 溶栓治疗;C 组发病 12 h 后溶栓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三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血管融通率和死亡率。(2)比较三组治疗前后 QRS 评分。评分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3) 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血管融通率和死亡率比较 A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 B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三组治疗前后 QR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QR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A 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 B 组和 C 组,B 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三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三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A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B 组和C 组,B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 C 组;A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B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溶栓可治疗心肌梗死 [4-5]。溶栓时间延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6],溶栓时机越早,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好 [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 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B 组和C 组,B组 QRS 评分明显低于 C 组; A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 B 组和 C 组,B 组血管融通率明显高于C 组。这一结论与文献报道相吻合 [8]。分析原因为,心肌梗死是由心肌坏死细胞拉长、室壁变薄引起的心室膨胀和梗死扩大,早期溶栓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溶解血栓使阻塞血管再通,从而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进左心室重构,而血栓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交联凝块,随着溶栓延迟, 梗死时间越长,凝块越难被溶栓药物溶解,溶栓效果降低,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溶栓获得良好成效 [9]。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A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 B 组和 C 组,B 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低于 C 组;A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 B 组和C 组,B 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C 组。分析原因为, 发生心肌梗死后短期内的梗死区域部分细胞发生可逆性缺血损伤,形成半暗带,因此尽早促进梗死区域血液灌注,可挽救该部分缺血损伤的细胞,获得较佳的临床疗效 [10]。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 6 h 内接受溶栓治疗可提高血管融通率,降低 QRS 评分,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发病 6~12 h 及以后溶栓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宁,司定然,商惠萍,等 . PCI、CCU 对治疗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J]. 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2):2362-2365.
[2]关明子,韩雅玲,王效增,等 . 老年人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 13(10):727-731.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张源波,苏锡明,林月,等 . D- 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9):938-941.
[5]陈亚君,乔雯雯 . 急性心梗患者应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对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影响比较 [J]. 罕少疾病杂志,2020, 27(2):1-2.
[6]郭儒雅,武阳丰,赵威,等 .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2):128-132.
[7]林宇彪,林康华,宁观林,等 .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时机与预后 [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6): 608-610.
[8]蔡佩丽,梁美秀,陈凡,等 .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16(5):40-42.
[9]冯汀兰,赵宇芳 . 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 [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5- 236.
[10]郝瑞军,雒番阳,张学峰 . 超过溶栓时间窗的心肌梗死患者血栓自溶现象及其最佳治疗方案探讨 [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25(4):648-6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