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15 17:2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至 2019年 4 月 74 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7 例。两组均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第 3、7、10、20 天的累计苏醒率、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前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第 7、10、20 天累计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疮、呼吸道堵塞、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苏醒率和 GCS 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昏迷;苏醒率;并发症

0  引言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临床常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仍会持续昏迷,需长期卧床,且经脱水、止血等治疗后血流速度缓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其他严重并发症,需实施有效护理。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通过评估患者病情和护理需求,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本文观察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4 月本院收治的 74 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检查, 符合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2];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术后处于昏迷状态,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8 分。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脑疝。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6 例;年龄22~76 岁, 平均(48.76±10.37)岁。对照组:男22 例,女15 例; 年龄 23~75 岁,平均(49.10±10.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保持引流管畅通;患者苏醒后指导患者饮食、用药,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日常通风换气。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1)制订护理计划。组建目标策略小组, 包括 1 名护士长,5 名责任护士,查阅相关文献, 结合临床护理经验,评估患者 DVT、压疮、呼吸道堵塞和感染发生风险,确定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为目标的针对性护理方案。(2)实施。①呼吸道与体位护理:每隔 24 h 检查呼吸道套管牢固情况,及时发现松动;每隔 2 h 为患者翻身、拍背 1 次;对呼吸道痰液堵塞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②下肢按摩和被动运动:护理人员两手交替,从跟腱部开始,由下而上用力挤压患者比目鱼肌、腓肠肌,10 min/ 次, 3 次 /d;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者前足,另一手固定患者踝关节,协助患者做踝关节外翻、内翻、足内翻、伸屈运动、踝部“环转”运动,20 次 / 组, 3 组 /d;白天穿合适弹力袜,晚上脱掉,促进静脉血回流。③唤醒护理:将患者看做清醒个体,实施护理操作的同时,讲解护理步骤目的及意义,并采用鼓励性语言加强患者刺激性呼唤;与家属面对面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定期于上午 10:00~10:30、下午 15:00~15:30 让患者佩戴耳机播放喜欢的运动视频、音乐、新闻等;指导家属利用亲情呼唤, 讲述患者所关心的人与事,引导患者回忆。④皮肤与切口感染护理:每隔 24 h 更换 1 次衣服、床单及擦拭 1 次身体,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使用褥疮垫, 骨隆突部位垫软枕;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分泌物性质、颜色、量等变化。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第 3、7、10、20 天的累计苏醒率。(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压疮、呼吸道堵塞、切口感染、下肢DVT。(3)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 GCS 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累计苏醒率比较 两组护理第 3 天累计苏醒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第 7、10、20 天累计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压疮、呼吸道堵塞、切口感染、下肢DVT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护理前后 GC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GC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方法 [3],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发生感染,同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处于昏迷状态,需长时间卧床,易发生压疮、下肢 DVT 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4]。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通过评估患者术后存在的问题而制订护理策略,设置护理目标,实施针对性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5-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第 7、10、20 天累计苏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压疮、切口感染和下肢 DVT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是根据术后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的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该护理方法将患者看做清醒个体,实施唤醒护理,可刺激患者苏醒,同时每日定时以适度音量播放患者喜欢的运动视频、音乐、新闻等,也有利于患者苏醒;通过挤压比目鱼肌、腓肠肌及穿弹力袜,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下肢 DVT 形成 [7];定期翻身拍背,加强气道湿化管理,有利于降低压疮、呼吸道堵塞等发生风险;定期更换衣服、床单、擦拭身体,密切观察患者切口分泌物性质、颜色、量等变化,有助于防止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苏醒率和 GCS 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罗小程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 NIHSS 评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8):1108-1112.
[2]陈孝平,汪健平 . 外科学 [M]. 8 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0-134.
[3]崔国胜,刘四新,夏清岫,等 .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炎性应激及代谢状态的影响 [J]. 医学综述, 2016,22(9):1867-1870.
[4]雷晓丽 . 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J]. 陕西医学杂志,2016, 45(2):250.
[5]郭秀俊 .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重症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20(5):867-868.
[6]刘岩 .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患者高压氧救治中的应用观察 [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158-160.
[7]尹建荣 . 脑出血手术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对预防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 530-5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9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