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7:16:1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 7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疾病转归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 7 d 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患者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和 GOS 评分,降低 NIHSS 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关键词】 微创穿刺引流术;高血压性脑出血;NIHSS 评分;血肿清除率;GOS 评分

0  引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手术清除颅内血肿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1]。开放手术可迅速清除血肿,但创伤性强,而微创穿刺引流术对周围组织创伤较小 [2]。本文观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本院收治的 70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有高血压病史;首次发病;经头部CT 检查确诊 [3];单侧血肿,在发病 48 h 内进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血肿进入脑室者;脑血管畸形者;伴恶性肿瘤者;已形成脑疝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35 例。研究组男 24 例,女 11 例;年龄 38~76 岁, 平均(50.7±3.9)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7~14 分,平均(9.4±1.2)分;出血量 35~75 mL, 平均(56.3±5.3)mL; 出血部位: 丘脑 8 例, 基底节 21 例,脑叶 6 例。对照组男 23 例,女 12 例; 年龄 37~77 岁, 平均(50.9±3.7) 岁;GCS 评分8~14 分,平均(9.2±1.3)分;出血量 32~73 mL, 平均(56.0±5.1)mL; 出血部位: 丘脑 9 例, 基底节 20 例,脑叶 6 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进行头部 CT 检查确定血肿部位,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记,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全身麻醉后,在额颞部作 4~5 cm 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至硬脑膜,分离骨瓣后进入血肿腔。缓慢抽吸血肿, 抽吸过程中注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牵拉,无出血时放置引流管。检查脑组织张力情况,过低时放回骨瓣,严密缝合硬脑膜。

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术前 CT 检查明确血肿范围、位置、大小。在德国 STORZ 公司提供的  0°、30°神经内镜及配套监视系统引导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局部麻醉后经穿刺点向穿刺方向放置引流管至血肿腔远端,距离血肿壁5~8 mm。缓慢轻柔抽吸血肿,注意保护颅内血管、功能区。显微镜辅助清除血肿块,首次抽吸量应小于总量的 50%,再用 0.9% 氯化钠溶液冲洗术腔, 再注入 2~4 万 U 尿激酶,夹闭引流管 2~4 h 开放, 冲洗 1~2 次 /d。有效止血后用可吸收纱布覆盖血肿腔,术后 48 h 复查血肿残留情况,无血肿后拔出引流管,缝合切口。

两组术后均给予保护神经功能、降压、营养支持、抗感染药物及康复训练,以及积极防治并发症,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2)随访半年,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疾病转归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总分0~42 分,得分越高,神经恢复效果越差。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包括死亡:1 分;植物生存状态:2 分;重度残疾: 3 分;轻度残疾:4 分;恢复良好:5 分。(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术后 7 d 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疾病转归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 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伴有剧烈头痛、昏迷、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血肿扩大会引起脑水肿、颅内高压,形成脑疝,病死率高 [4],且多数幸存者会遗留功能障碍 [5]。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以往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术式,直视下可充分减压、彻底清除血肿。但创伤性较强,手术切口大。术后易发生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 [6]。微创穿刺引流术对机体创伤小,密封空间下手术可降低感染风险 [7],抽吸血肿时缓慢抽吸,可避免大量、用力抽吸加重脑组织损伤 [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 7 d 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GO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因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其结果有待扩大样本量开展进一步研究予以印证。

综上所述,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可提高血肿清除率和 GOS 评分,降低NIHSS 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其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勤伟,刘民,奚少东,等 . 内镜及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 17(3):301-305.
[2]黄坚,杜春生,吴彬冰,等 .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减压术治疗并脑疝的临床研究 [J]. 海南医学,2020,31(7):854- 857.
[3]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30):3641-3648.
[4]伍伟俊,吴琼,贺建雄,等 . 外侧裂 - 岛叶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60(1):48-51.
[5]柳爱军,王玉华,宋金东,等 . CT 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对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1):3444-3449.
[6]费小斌,高恒,周新民 . CT 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20,33(1):47-51.
[7]冯良应,钟元冠,林宗保 . 立体定向微创软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 [J]. 中国医师杂志,2020,22(2):281-283.
[8]马军辉 . 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12):116-1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