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8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FMEA 理论护理, 比较两组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尿管、胃管、头部插管和中心静脉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50%(1/40),低于对照组的 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 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 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 FMEA 理论护理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非计划性拔管;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0 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大多较为凶险,临床 治疗中常会留置诸多管道,以便于后期的监护与治疗[1-2]。但由于患者常会出现意识不清、狂躁等情况,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护理风险,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3-4]。本文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理论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6 月至 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 8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颅脑 CT 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经对症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9 分。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外科伤者。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 审批文号:2016 审(9)号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观察组:男 25 例,女 15 例; 年龄 30~57 岁, 平均(40.54±1.54) 岁; 交通伤24 例,高空坠伤 16 例。对照组:男 26 例,女 14 例;年龄 31~58 岁,平均(40.64±1.67)岁;交通伤 23 例,高空坠伤 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加强巡视, 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固定置管,必要时约束;及时换药、倾倒引流物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 FMEA 理论护理。(1)成立 FMEA 护理小组。由 1 名护理部主任,1 名护士长及 6 名护师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组成,对小组成员进行 FMEA 知识培训,加强疾病相关的护理技能,反复讨论后拟订“应用 FMEA 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主题,设定“非计划性拔管降低 50%”的目标。(2)绘制直观护理流程图:由小组成员共同制订神经外科管道护理的基本流程。(3)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计算置管护理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 RPN 值,初步评估风险。(4)制订改进措施: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依据 RPN 值由大到小将非计划性拔管各个失效模式的风险程度进行排序,选取 RPN 值高的失效模式。(5)分析原因:①查阅以往病例资料,并对责任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初步获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②系统检索非计划性拔管的相关文献,进一步补充其原因,包括患者躁动不安或意识不清、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导管固定操作不规范及护理操作不规范等。(6)针对性护理措施:①对需长时间留置插管的患者或躁动不安患者遵医嘱持续使用镇静剂,减轻患者的不适感;②对意识清醒且依从性不佳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加强健康宣教,必要时可播放节奏舒缓的轻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对解释无效或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可在常规使用静脉镇静剂的基础上将患者双上肢约束于床旁;③选择适当的固定方法,防止脱管,采用“工”字形弹力胶布、尿管固定于大腿内侧;鼻胃管“人”字形固定,经口气管插管采用“Y”形胶带固定等;④规范护理操作,在行医疗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稳妥、仔细并要求互相监督。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包括尿管、胃管、头部插管及中心静脉管。(2)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于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的家属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评估,满分为 100 分,>85 分为非常满意,71~85 分为满意, 61~70 分为一般,<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一般)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观察组尿管、胃管、头部插管和中心静脉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2.50%(1/40),低于对照组的 20.00%(8/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护理满意度为 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 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导致脑组织受损,影响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既往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护理多以病情监测、药物干预为主,但由于患者常会出现躁动不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的情况,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 [6]。有研究表明,非计划性拔管是危重症患者潜在的风险因素, 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痉挛、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管、胃管、头部插管和中心静脉管等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FMEA 理论护理通过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分析,结合计算 RPN 值,找出护理流程中的失效原因,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更增强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对有拔管倾向或护理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应积极采用镇静剂干预,必要时可使用约束手套或腕带将患者双上肢固定于床旁,降低自行拔管和呼吸道黏膜损伤事件的发生率;在行医疗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稳妥、仔细且互相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置管操作的规范性;而通过采用“工”字形弹力胶布、鼻胃管“人”字形固定、经口气管插管“Y”形胶带固定等措施增加导管牢固程度,可进一步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8]。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 FMEA 理论护理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非计划拔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仲悦萍,陆凤英,陈晓艳,等 . 集束化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J]. 上海护理,2018,18(4): 45-48.
[2]芦亚君 . 综合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中国伤残医学,2018,26(16):92-93.
[3]李秋昉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预防措施研究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4):59-60.
[4]季艳,甄云,曾云 . 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 [J]. 中国实用护理,2017, 33(6):450-453.
[5]谭艳 . 不同视角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内吸引护理的安全保障的感知 [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6):50- 52.
[6]曾巧红 . 优质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J]. 中国伤残医学,2017,25(23):59-60.
[7]刘云云 . 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高危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J]. 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28-30.
[8]李树伟,田秀芬,印秀玲,等 .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吸痰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河北医学,2017,23(5): 854-8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