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0 10:20: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观察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0年1 月该院收治的 82 例早期 DTC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 例。对照组行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行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结  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32%,低于对照组的 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VEGF 和 Tg 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直径≤ 4 cm 且无淋巴结转移早期 DTC 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以及降低VEGF、Tg 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但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治疗。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腔镜甲状腺手术;疗效;并发症

0  引言

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髓样癌及未分化癌等,其中DTC 最为常见[1]。近年来,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中,且深受患者青睐 [2]。本文观察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直径≤ 4 cm 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 DTC 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82 例早期 DTC 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 DTC;肿瘤直径≤ 4 cm; 临床分期Ⅰ ~ 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男 7 例, 女 34 例; 年龄 22~56 岁, 平均(40.32±2.34)岁;病理类型:滤泡状癌 5 例, 乳头状癌 36 例。观察组男 8 例,女 33 例;年龄23~57 岁,平均(41.25±2.41)岁;病理类型:滤泡状癌 4 例,乳头状癌 3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凝血、血便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予以对症治疗。

对照组行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垫高背部并伸拉颈部,充分显露颈部皮肤,全身麻醉, 在胸骨上切迹上方 3 cm 处沿皮纹作一 6~8 cm 的弧形切口,切开颈阔肌,上下剥离皮瓣,分离胸锁乳突肌,切开颈白线,横断颈前肌群,切除侧部、峡部和患侧位置腺叶,实施中央淋巴结清扫,冲洗创面,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观察组行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头高脚低姿势,保持颈部正中伸直,头向后仰,全身麻醉,选择乳晕入路,皮下注射膨胀液(200 mL 生理盐水加入 200 mg 利多卡因与 1 mL 肾上腺素)。在胸骨正中两侧乳头连线中点作 1 cm 左右横切口,用无损伤分离棒从该切口进入皮下,向头部钝性分离建立皮下隧道,置入 10 mm Trocar,充入CO2 气体维持操作空间,压力 6~8 mmHg(1 mmHg=0.133 kPa),再置入 30°腔镜镜头;然后在双侧乳晕内上方乳晕边缘各取 0.5 cm 操作孔,置入 Trocar,放入超声刀及抓钳;在腔镜引导下,使用超声刀分离皮下组织,显露胸骨上凹及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缘,切开颈白线,显露病变部位,行病变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并对患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清扫。手术操作全过程均确认、暴露及保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以免误伤。手术结束后蒸馏水冲洗残腔,在乳晕区的切口处放置引流管,穿刺口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后再予组织胶水粘合。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密切监测引流量, 每日引流量 <10 mL 时拔管。叮嘱患者禁止食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和药物,行甲状腺素治疗。嘱患者出院后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 包括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甲状腺球蛋白(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分别于术前、术 后第 5 天抽取患者 5 mL 空腹静脉血,离心取血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 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7.32%,低于对照组的 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手术前后 VEGF 和 Tg 水平比较 术前, 两组 VEGF 和 Tg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 VEGF 和 Tg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已知大多数 DTC 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概率也较低,能有效避免术后复发,预后较好 [3]。以往临床多采用开放术式治疗DTC 患者,但手术切口较大,影响皮肤美观性,尤其是对年龄偏低的女性,易增加其心理负担 [4]。腔镜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术后愈合快和切口小等优势 [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是在高清镜头放大下进行, 能清楚地显示患者病灶、血管和四周组织情况,减少血管受损,降低出血量 [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采用腔镜手术治疗时,操作通道均需在皮下构建,操作空间有限,易增加皮下创伤; 另外,腔镜手术需对胸前皮瓣进行分离方能到达病灶,而术后创面渗液的增加则与分离皮瓣有直接关系。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 VEGF 和 T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VEGF 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起到促有丝分裂作用,可促进肿瘤血管产生,对其表达予以阻断则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7]。Tg 属于甲状腺素合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水平与甲状腺癌组织体积、转移及分化等具有相关性 [8],降低其水平有助于抑制肿瘤生长。
综上所述,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早期 DTC 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 VEGF、Tg 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放手术治疗效果,但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彭庆,郑容,耿建华 . 首次 131I 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在预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转移中的价值 [J]. 中国医学装备, 2020,17(4):61-65.
[2]张然, 罗玲玲, 姚晓波, 等 . 超声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17(2):269-271.
[3]冯剑平,唐诗彬,叶剑,等 . 3D 与 2D 腔镜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0,33(2): 174-178.
[4]刘建国 . 全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开放式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对比研究 [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26(11):31-31.
[5]齐鹏 . 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对比研究 [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7): 85-85.
[6]张莉敏,程海 . 评价术前彩超在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9,29(1):55-57.
[7]常伟,韩星敏,王瑞华,等 . 治疗剂量 131ISPECT/CT 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局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J]. 中国CT 和 MRI 杂志,2018,16(8):38-40.
[8]殷国森,陈学东 . 直径≤ 4 cm 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腔镜手术疗效研究 [J]. 转化医学杂志,2020,9(3): 154-1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7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