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M蛋白血症;膏方
本文引用格式:石秀伟,王琰,徐瑞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IgA-KAP型M蛋白血症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27,329.
0引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蛋白血症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具有恶病倾向;二者合并报道罕见。我们收治1例PV合并IgA-κ型M蛋白血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患者男,75岁,于2017.04查体发现白细胞升高,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6×109/L,红细胞6.9×1012/L,后就诊于省立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37×109/L,红细胞7.22×1012/L,予阿奇霉素口服8天,之后未复查血常规,未继续治疗。17年8月2日患者烦躁易怒两天,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我院门诊治疗,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有害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烟酒及药物等不良嗜好,无家族遗传史。就诊时症见:烦躁易怒,无头晕头痛,无发热咳嗽,唇色紫暗,舌色绛,苔薄白,脉细涩,纳可眠差,二便调。查体:血常规示:白细胞14.34×109/L,红细胞7.32×1012/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48×109/L,血红蛋白181g/L,血小板计数380×109/L,红细胞压积59.5%,平均红细胞体积81.3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4.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4g/L,异常白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形态:红细胞堆积状排列,免疫球蛋白A:9.29g/L(正常参考值0.70-4.00g/L)。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实验报告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图形解释:ELP上有一条M蛋白带,与抗IgA和抗KAP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与抗IgD,IgE均未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尿样本周氏蛋白电泳图形解释:ELP上有一条M蛋白带,与抗K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本周蛋白定性:阳性。结果分析:IgA-KAP型M蛋白血症。骨髓细胞学分析:(1)取材、涂片、染色良好;
(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G/E=2.02;(3)粒系增生明显活跃,形态大致正常;(4)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呈明显堆积状排列;(5)淋巴细胞占2.5%,形态大致正常。(6)全片可见巨核细胞83个,血小板散在、小堆易见。结论:形态符合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像,请结合临床、基因等实验室检查。骨髓活检病理诊断:骨髓增生活跃,三系均增生,部分巨核细胞轻度异型,未见原始细胞增多,结合临床需考虑骨髓增殖性肿瘤,倾向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CR/ABL1融合基因定性检测报告示:BCR/ABL1(P190型):阴性;BCR/ABL1(P210型):阴性。血液肿瘤免疫分型:淋巴细胞:6.2%;单核细胞:1.9%;粒细胞:77.6%;原始细胞:1.9%;异常细胞:0.3%;有核红细胞:12.1%;在CD45/SSC与CD45/CD38点图上设门分析,CD45阴性、CD38强阳且SSC较有核红细胞大的分布区域可见异常细胞群体,约占有核细胞的0.3%,表达CD38、CD56、CD138、cKappa,不表达CD19,考虑为异常的单克隆的浆细胞。JAK2基因V617F突变定性检测报告:JAK2基因V617F突变型:阳性。染色体核型:46,XY[20];综合以上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该患者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IgA-KAP型M蛋白血症。增加中医诊断:血积(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患者初次(2017年8月2日)就诊时症见:烦躁易怒,无头晕头痛,无发热咳嗽,唇色紫暗,舌色绛,苔薄白,脉细涩,纳可眠差,二便调。予中药汤剂行气活血化瘀,具体用药:黄芪30g炒地龙15g赤芍15g丹参30g重楼15g鳖甲30g穿山甲15g炒麦芽15g焦山楂15g麸炒神曲15g茯苓30g山萸肉15g夏枯草15g炒枣仁30g薏苡仁30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各一次。患者再次(2017年8月16日)就诊时仍烦躁,腹胀,眼部干涩,唇色紫暗,舌色绛,苔薄白,脉细涩,纳可眠差,大便质稀,小便调。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93×109/L,红细胞7.27×1012/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2.33×109/L,血红蛋白175g/L,血小板计数380×109/L,红细胞压积58.1%,平均红细胞体积79.9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4.1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1g/L。予中医膏方(本院自制)活血化瘀,理气行滞,具体用药如下:夏枯草300g漏芦200g盐荔枝核300g重楼200g半枝莲300g小蓟300g蒲公英200g白花蛇舌草300g墨旱莲200g女贞子150g连翘100g天冬100g麦冬100g鸡内金100g僵蚕200g蜂房150g山慈菇150g炒谷芽60g炒麦芽60g白芍200g砂仁30g甘草60g厚朴150g炒枣仁500g龟板胶300g饴糖300g。1剂(一个月服用量),热水冲开服用,早晚各一次。中药汤剂调整用药:上方去茯苓、薏苡仁,加用决明子15g,石决明30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各一次;并予我科自制剂芪莲益髓清毒颗粒益气清热解毒散结。患者三次(2017年8月30日)就诊时烦躁,下午加重,腹胀减轻,眼部干涩缓解,唇色紫暗,舌色绛,苔薄白,脉细涩,纳可眠差,二便调。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4.75×109/L,红细胞7.39×1012/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81×109/L,血红蛋白176g/L,血小板计数379×109/L,红细胞压积58.5%,平均红细胞体积79.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3.8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1g/L。中医膏方继服上方,中药汤剂调整用药:上方加用山药15g,玄参15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各一次。之后患者多次到门诊就诊调整用药,并监测血象变化,至今已2年余,患者病情稳定。
2讨论分析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PV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晚期可以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等骨髓增生异常的疾病。PV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仅明确造血干细胞发生JAK2V617F突变或相关的基因突变几率很高。据报道[2],PV患者JAK2 V617F阳性的概率为96%,其中约2%~3%患者为JAK2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所致。临床特征有皮肤黏膜红紫、脾大和血管及神经系统症状。血液学的特征为红细胞和全血容量绝对增多。本例患者JAK2 V617F突变阳性,CD45阴性、CD38强阳,表达CD38、CD56、CD138、cKappa,不表达CD19。并结合骨髓涂片细胞学及骨髓活检结果,该患者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M蛋白血症在临床上分为两类[3]:一类是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由恶性浆细胞疾病所致的M蛋白升高,最常见的为多发性骨髓瘤(MM);另一类为良性或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可见于淋巴瘤,肾脏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等。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检测到M蛋白是浆细胞疾病的重要特征。临床上,免疫固定电泳是检测M蛋白最主要的手段,且对其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4]。该患者免疫球蛋白A:9.29g/L,结合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实验报告分析诊断为IgA-KAP型M蛋白血症。本患者骨髓中未见异常浆细胞,排除多发性骨髓瘤(MM)可能。PV及M蛋白血症在临床上作为两个独立发病的疾病,本例患者PV合并M蛋白血症在临床上罕见。
根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中医多归属于“血积”“血实”“血证”“肝阳”等病证,后期多属“髓劳”“劳癥”“急劳”范畴[5]。中医各类典籍对其描述很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灵枢·经脉》曰:“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色黑如漆紫。”其病位主要在“骨髓”,致病因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部分,外感因素有六淫、疠气,内伤因素有先天不足、七情所伤、饮食不当、劳逸失调、年迈体虚等。主要病机是“血瘀”。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主。临证将PV分为气滞血瘀型、肝热血瘀型、血热妄行型、邪滞正虚型。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或气机不畅滞留均可导致血瘀,舌苔脉象为佐证,该患者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行滞,辅以扶正祛邪。
参考文献
[1]冶秀鹏,包慎,郭莹,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转化三例[J].实用肿瘤杂志,2019,34(02):172-174.
[2]Stein BL,Oh ST,Berenzon D,et al.Polycythemia Vera:an appraisal of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10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JAK2 V617F[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5,33(33):3953-3960.
[3]陈世伦,李燕郴,张鹏,等.798例M蛋白阳性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1(06):41-43.
[4]陈慧丹,王友基.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鉴定M蛋白上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6):592-593.
[5]梁冰,李达.血液病[M].等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