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29 11:2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治疗的2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别各1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可明显改善肢体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护理干预;肢体功能;总有效率

本文引用格式:许晋明.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30-331.

0引言

脑梗死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给人们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脑梗死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发病后易造成患者认知、语言及运动功能的障碍,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同时给亲属和家庭带来心理和经济双重压力,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1]。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早期阶段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疾病症状,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患者残疾和死亡的风险,提升生活质量[2]。本文将对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同时排除合并有其他神经性疾病、精神异常、重症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以及不配合治疗等情况,住院患者时间平均为2周,评分为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140例,其中对照组男85例,女55例,年龄45~73岁,平均(55.6±3.2)岁;实验组男80例,女60例,年龄46~75岁,平均(56.4±3.5)岁。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在年龄、病情等基本信息上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护理人员应随时保持良好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心理疏导,与家属配合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排除心理负面情绪,重新建立治疗的信心。②肢体康复,早期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适当运动,从大关节逐渐过渡至小关节,达到提升关节灵活性的目的;还可协助患者在床边进行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被动训练包括床上移行、桥式运动;主动训练包括床上摆腿、翻身训练、站立训练等[3]。护理人员重视对患侧的刺激,避免出现感觉丧失,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正确的肢体位置能够减轻患肢的水肿、痉挛症状,增加舒适的感受。③语言康复,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的语言障碍程度和性格,制定科学的语言康复方案,遵循从简至难的原则,首先进行简单字符的认识,逐渐提升至复杂的单词、语句等[4]。还可通过视频、音乐等方式激发患者兴趣,促进语言、听觉、视力等功能恢复。④卫生护理,护理人员做好卫生措施,定时为患者更换床单,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护理中动作保持缓慢轻柔,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关怀患者[5]。

1.3观察指标

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后肢体活动情况,总分100分,<50分为肢体功能严重障碍;50~84分为肢体功能明显障碍;85~95分为肢体功能中度障碍;95~99分为肢体功能轻度障碍;100分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通过日常生活活动量表指数(Barthel)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能力情况,<20分为日常生活严重障碍,需要专人照顾;20~39分为日常生活重度障碍,需要基本照顾;40~59分为日常生活中度障碍,需要部分照顾;60~99分为日常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日常生活恢复正常。调查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标准,无效:疾病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有效:疾病症状明显改善;显效:疾病症状基本消失。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得到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经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肢体活动和生活能力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组内比较护理后相较于治疗前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升,差异较大(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护理后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


2.2治疗效果对比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损伤[6]。发病后伴有语言障碍、偏瘫、恶心等症状,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单纯治疗后预后效果不理想,易出现肢体、语言障碍等后遗症[7]。因此脑梗死患者康复中有必要进行康复护理,研究发现,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疾病症状的消失,加强预后效果,改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8]。在实际应用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强肢体功能的锻炼。在护理中护理人员可采用各种方式对运动神经和通路进行刺激,促进大脑皮质神经功能重建,加快语言、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降低残疾的风险。从本次研究结果得知,实验组护理后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促进身体的康复。同时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早期护理干预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相较于常规护理具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加快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生活质量,提升预后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蒋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与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4):393-395.
[2]徐立,王群,张笑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2):257-260.
[3]朱俐俐,兰丽梅,杨秋菊,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22):3777-3778.
[4]安学芳,林白浪,刘翠霞,等.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析[J].贵州医药,2018,42(2):245-246.
[5]徐青华,邵芳,马秋萍,等.早期活动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200.
[6]李红萍,孙振文.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认知能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8,40(10):137-140.
[7]张路平.早期康复护理运用于脑梗患者护理中对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7,16(9):122.
[8]汪丽,王芳,徐翠芳.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后肢体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8):121,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2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