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为“滋阴派”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其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等为历代中医药传承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本文从《丹溪心法·鼓胀》探讨其对腹胀病机的认识,总结出其治疗鼓胀的“补、宽、行、清、化、消、温、疏”八法,对于现代临床辨治鼓胀病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朱丹溪;鼓胀;治疗《丹溪心法》
本文引用格式:杨兰,钟森.朱丹溪治疗鼓胀八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62,266.
0引言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1]。朱丹溪认为,鼓胀发病的基本病机是脾气虚,病变的主要脏腑为脾,兼有病机为滞、湿、热、瘀、食、寒、怒,针对不同的病机,创立“补、宽、行、清、化、消、温、疏”八法。八法之中,又以补法为基本治疗原则。笔者查阅有关古籍、文献,仔细研读《丹溪心法》,现将鼓胀及朱丹溪治疗鼓胀之八法作如下探讨。
1鼓胀病名溯源
本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中:“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己。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己,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灵枢·水胀篇》又云:“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指出:“单腹胀者,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股体无恙,胀为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可见,鼓胀以腹大胀满、不能食、色苍黄、腹筋起为特征,其象如鼓,故名鼓胀。
2历代医家对鼓胀的病因病机认识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至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起腹大,脐肿腰痛,不能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认为其病机与肝、脾、肾三脏病变有关,其致病产物为“水”,将鼓胀作肝水、脾水、肾水之分。隋·巢元方认为本病病因为“水气停聚”,其在《诸病源候论·水症候》中谈到“水症者,由经络痞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大小肠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坚强,在两胁间,膨膨胀满”,《诸病源候论·水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将鼓胀与蛊胀分别论述:“鼓胀者,中空无物,腹皮绷急,多属气也。蛊胀者,中实有物,腹形充大,非虫即血也”。指出鼓胀有“中空”、“中实”之分,“中空”者为气,“中实”者为虫或血。明·张景岳将鼓胀称为“单腹胀”,《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说:“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像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为单腹胀”。强调鼓胀“胀惟在腹”,其病因病机认识与李中梓类似,认为鼓胀乃血气结聚而成。明·李梃《医学入门·鼓胀》说:“凡胀初起是气,久则成水,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指出鼓胀初期为气,久则成水。清·喻嘉言《医门法律·胀病论》认识到癥积日久可致鼓胀,“凡有癜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清·唐容川《血证论》以“血臌”的发病与接触河中疫水,感染“水毒”有关。综上,历代医家认为鼓胀成因不外乎气、水、瘀、虫,均偏重其实邪致病的特点。
3朱丹溪对鼓胀的病机认识及其理论探源
朱丹溪认为,鼓胀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病变的主要脏腑为脾,兼有病机为滞、湿、热、瘀、食、寒、怒,即气滞、湿阻、热结、瘀血、食积、寒郁、怒伤。《丹溪心法》[2]中论到“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其意明矣。《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丹溪认为脾具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若因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使脾土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则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阴阳失调,而生胀满。脾虚而后气滞,气滞而后湿阻,留而后为热,阻而后成瘀,脾胃不运,故饮食不消,脾土亏虚,土不生金,而寒邪外束,卫气失其宣散,土虚木乘,而致肝气盛,郁结为怒,种种病因,又可互为因果,而致病情顽固,胶着难愈。
4治疗八法
基于上述理论,笔者小结朱丹溪治疗腹胀,主要有“补、宽、行、清、化、消、温、疏”八法。八法之中,又以补法为基本原则。补法主要在于大补中气,中气健,则水液、阴血、食物能顺利通过脾胃运化,成为水谷精微,运行经脉,濡养全身。可见补法为治本之法。许多医家认为病人腹部胀满严重,痞闷壅塞,不敢再冒用补法,恐增其胀,却以通利之法滥用,实为害人。丹溪谈到“以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运行,邪滞所著而不出,所以为病”。《黄帝内经》曰:“壮者气行而愈,怯者著而成病,苟成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可见正气虚者,非用补法,不能驱邪。补气之药以人参、白术为主,且要大剂量使用方可凑效,否则无异于杯水车薪。宽即宽中除满。补气必兼宽满,补气必兼行气。朱丹溪提出于补气药中加姜厚朴,既能补而不滞,又能消腹中气滞胀满。厚朴用姜汁制之,更能健脾化湿,使行气而不伤脾。行即行湿。脾虚,则清阳不升,水气不化,留而为湿,湿邪困阻脾胃,若不及时行去,又会阻碍脾胃的运化,导致脾虚湿盛日益严重。故行湿之药必不可少。丹溪以平胃散、五苓散为用,使脾胃之清阳得升,浊阴得化。清即清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丹溪认为:瘦人腹胀者,乃是热。其治疗瘦人腹胀,加黄连、白芍等药。黄连清脾胃之热,白芍平肝木之风,再佐以厚朴、香附之类理气宽满化湿之药,使热去不留湿,风木劫脾土之阴,自然胀满可除。化为化瘀之法。朱丹溪认为蓄血亦可致鼓胀。鼓胀之病腹壁青筋暴露,已是血瘀之明征,久病入络,因蓄血而腹胀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朱丹溪使用抵挡丸活血化瘀,抵挡丸出至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成为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均有强大的活血化瘀之力,使瘀血去而胀满除。消即消食化积。前已论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受纳腐熟水谷之地。脾虚,则饮食难消,饮食积滞则更加阻滞气机而加重腹胀,朱丹溪特别提出食积腹胀有寒热之分,寒者以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治之,热者,予木香槟榔丸通腑泄热。温法:温中散寒。“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麻黄、升麻、干葛、桂枝”。疏即疏肝理气,“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丹溪认为,大怒亦可致腹胀,怒则气上。气不循其道,而横逆犯脾,此为肝木乘土,而生胀满,治当疏肝理气。此外,朱丹溪详细地区别了气血亏虚导致腹胀的临床表现不同之处,提出“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虚;终日急,为气血俱虚”。并根据不同的人因人制宜,辨证用药。提出“肥人宜平胃、五苓共服之;白人宜参、术、厚朴、陈皮”,体现了“肥人多痰湿,白人多气虚”的辨证要点。在治疗的同时,还谈到“必须远音乐、断厚味”,认识到本病“最忌食盐,否则发疾愈甚”,这和现代提出的情绪调节、饮食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丹溪治法之现代运用
朱丹溪论治鼓胀确有真知灼见,对指导当前的临床医疗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荣震[3]等人在基于数据库挖掘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组方规律时发现,在纳入的201首处方中,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解表药、消食药这7类药累计使用频率占86.9%,而补虚药中以健脾益气为主,得出当代中医医家治疗肝硬化腹水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结合兼证辅以清热解表、消食化滞等为治疗方法的结论。
6结语
鼓胀病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其治疗从古至今均为医学界的一大难题,鼓胀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故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期望,朱丹溪对鼓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深刻,见解精辟,以“大补中气”为主,兼以“宽、行、清、化、消、温、疏”多法并用的治疗方法对鼓胀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中医药学者进一步挖掘研究及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66.
[2]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1-122.
[3]荣震,唐翠娟,张国鹏,等,基于处方数据分析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41(06):70-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