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兰台轨范》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著作,属于综合性医书,本书8卷。卷一收选通治方,卷二~卷八分别论述临床各科疾病证治。共列疾病36门,于每病证之后,先叙病原,次辨病证,后立治法。通过通篇阅读《兰台轨范》,将古代医学理论与现代中医思想相结合,为当代中医提出建设性启示。
关键词:《兰台轨范》;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顾亦斌,廖建辉.徐灵胎《兰台轨范》学术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医的启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176+178.
0引言
徐大椿,字灵胎,清代名医,学习中医五十余年,经他批阅的书约千多卷,泛览的书约万余卷。熟读《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各书,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多行临证,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才不会落入窠臼,步入偏见。徐大椿很强调“学古”,对“古法”推崇备至,有“宗经法古”的思想。但是,他并非“食古不化”,相反,还有“疑古”的精神,敢于批语前人的得失。他读古书坚持了“掇其精华,摘其谬误”的原则,往往把读过的书,重加整理注释,节其冗,取其要,补其缺,正其伪。《兰台轨范》不仅印证书本知识,而且结合实践,对前人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整合提高。通过阅读《兰台轨范》,可以学习其中学术思想,并应用在当代中医理论中。
1《兰台轨范》学术思想
《兰台轨范》一共列举36种常见疾病,不仅详细叙述致病原因,而且进行详细中医辨证,提供多种有效治疗方案。在术中,徐灵胎强调“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并指出治病不应专用汤药,对单方、验方、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应相应选用。《兰台轨范》更多是在进行药方分析,表明每种药方功效,并提出加减治疗。
该书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的论析简明扼要,颇有条理[1-2]。在辨证论治方面,徐氏主张“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由并。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从中可以得出相应结论,在任何疾病治疗中,需要找寻致病原因,而且在辨证治疗中,治疗药方可以多变,但治疗核心药物较为固定,以此为药方中心,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辅以其他药物,即可以达到治疗目的[3]。
2当代中医启示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随着当代中医持续不断发展,已经形成完整中医科学体系,目前全球已经掀起又一轮中医研究热潮,在实践创新和发展过程中迎接现代化挑战。
由于西医的流行,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医发展是自然辩证法则的体现,并且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1)在疾病防治领域,中医有较大发展前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对于生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加剧,亚健康成为人体正常状态。在人体健康观念不断改变的同时,人民对于健康的追求不单单是“身体健康”,而是更加关注生存质量,对于预期寿命重视程度愈发加剧。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治未病”理念得到发挥,在中医指导下,可以发挥中药汤剂治疗亚健康优势,合理运用中药汤剂的多边形,调理人体[4]。
(2)中医对于体质改善优势明显。现阶段生活节奏较快,中医疗效慢的缺陷被无限放大。很多患者看重西药见效快的特点,通过服用西药快速消除消除临床表现,忽视体质调理。为此可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在缓解临床表现的同时,采用对症中药汤剂,逐渐改善患者体质,加强免疫能力。
(3)在西药难治领域中,中药仍有一席发挥余地。在当代中医理论中,很多时候将中医认为是替代医学,作为中医工作者,不得不承认目前西医治疗的优势,在部分疾病中,中医十分无力。但我们仍要立足于现实,发挥中医“三才一体”特点,施展辩证综合治疗。而且现阶段一些西医难治病在中医中也得到了启发,通过中医辨证的方式,患者服用中药汤剂,可以缓解病情[5]。
(4)重视中医教育和科研,拓展中医发展前景。《兰台轨范》的出现为我国中医治病救人提供了有力依据,而且徐灵胎先生的编书目的也十分明确,为人民群众消除疾病苦痛,使中医发扬光大,为后世造福。在当代中医的大环境下,基本上通过中医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按照真正中医思维进行培养的医学人才越来越少。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进行专门研究,培养各类人才,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拥有中医特色思维。在中医科研上,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角度和方法不同,没有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脱离中医本质,丧失中医特色,对中医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中医研究不能单纯满足动物实验,还要向知名老中医进行经验讨教[6-8]。同时,不能排斥应用科学技术手段,但不能用西医思维来进行问题实践,避免对中医进行否定[9-10]。
3结论
综上所述,《兰台轨范》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优质历史遗留,通过反复仔细阅读,能发现其中蕴藏哲理,结合当代中医,为今后中医发展带来相应启发。
参考文献
[1]陈秋霞,罗宝珍.《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妇科疾病论治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2017,16(5):41-43.
[2]卜菲菲,王键,胡建鹏,等.先秦“和”文化对《黄帝内经》诊疗思想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4):1-2.
[3]周愉,陆毓,罗贞恋,等.《千金方》痔病针药运用特点浅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8,38(5):75-76.
[4]章金宝,姚满园,韦琳,等.象思维在《黄帝内经》脉法中的运用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0):707-708.
[5]王昌儒.张锡纯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浅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2):76-77.
[6]蒲娅.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的启示[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47.
[7]顾燕琴,冯蕾.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及其“治未病”思想在社区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4(S1):49-49.
[8]门宗全.《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重要启示[A].甘肃省卫生厅、庆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甘肃省卫生厅、庆阳市人民政府: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3.
[9]俞璐.基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中医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J].河南中医,2017(09):88-91.
[10]黄湘,熊墨年,杨少华.《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在中医肿瘤防治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