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能起到的临床作用。方法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此时间段内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60例进行本次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前者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后者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脏同步性进行检测,同时记录并分析随访7个月期间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3.87±4.97)mL/m²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55.07±6.02)mL/m²低于对照组(35.74±4.61、62.31±6.01)mL/m²,P<0.05。而在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随访7个月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0.0%,低于对照组(36.7%),P<0.05。结论心脏彩超能够准确检测到心肌梗死后出现慢性心衰现象心室收缩不同步的现象,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脏彩超;心肌梗死;心脏同步检测;慢性心衰
本文引用格式:张娜,周艳丽,季娟.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影响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66-167.
0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能起到的临床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此时间段内于本院进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60例进行本次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
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6-70岁,平均(58.7±5.6)岁。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3±5.4)岁。患者录入标准:①左室的射血分数小于或等于0.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或等于55 mm;②符合心脏同步治疗的适应症;③QRS的时限大于或等于120 ms,出现窦性心律,并出现心脏不同步现象;④经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1];⑤未有颅内出血史和中风史,也没有发生两种疾病的倾向;⑥未患有其它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疾病;⑦无心脏移植手术史或者没有即将进行心脏移植的计划[2]。对比患者的所有资料,发现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治疗开始前口服300 mg氯吡格雷和0.3 g肠溶性阿司匹林,并且在2 d时间内通过静脉持续性泵入肝素[3]。术中穿刺后选择球囊扩张,利用肝素维持250 s的活化凝血状态。术后再次口服300 mg阿司匹林和75 mg氯吡格雷(1次/1 d)[4]。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心脏同步化治疗。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采用心脏彩超对心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进行检测[5]。
1.3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指数、Trs-Avg-6b和Trs-Avg-12指数及随访7个月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核算软件:SPSS22.0软件。两组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指数、Trs-Avg-6b和Trs-Avg-12指数均值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达,随访7个月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百分率(%)”来表达,同时运用t、χ2来检验。若组间差异P<0.05,证明有统计学方面的含义。
2结果
2.1心功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3.87±4.97)mL/m²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55.07±6.02)mL/m²低于对照组(35.74±4.61、62.31±6.01)mL/m²,P<0.05,详见表1。
2.2心脏同步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rs-Avg-6b指数(440.89±41.01)和Trs-Avg-12指数(403.29±27.43)均低于对照组(447.91±43.16、422.19±21.02),P<0.05,详见表2。
2.3不良事件。随访7个月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0.0%,低于对照组(36.7%),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中国的社会年龄群体向着老龄化迈进,心肌梗死这一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方面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对于该疾病,在所有治疗方式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6]。即使如此,术后仍会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心衰,而在出现慢性心衰的部分患者中,又有一些会出现心脏不同步现象,还需要接受心脏同步性治疗。因此,对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进行心脏同步性检测是极为重要的[7-8]。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3.87±4.97)mL/m²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55.07±6.02)mL/m²低于对照组(35.74±4.61、62.31±6.01)mL/m²,P<0.05。而在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在随访7个月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0.0%,低于对照组(36.7%),P<0.05。
综上所述,心脏彩超能够准确检测到心肌梗死后出现慢性心衰现象心室收缩不同步的现象,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干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姜亦然,耿书军.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2):133-136.
[2]韩静,白蓉,贺江波,等.心脏彩超应用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7):210-211.
[3]张莉华.探讨超声新技术在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4):46-47.
[4]霍艳平,耿芳红.心脏彩超联合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0):1515-1517.
[5]刘慧.心脏彩超在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8,20(8):92-94.
[6]李岩松,李睿,陈晓梅,等.超声新技术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4-5.
[7]张树平,钟利利.超声新技术在慢性心衰心脏同步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35):243-244.
[8]刘占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3):9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