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的中医学教育以院校教育者居多,这使得中医学教育原本的师承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本文分别阐释了中医医学教育中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探讨创建适合于现阶段教育环境下的中医教育体系,将传统师承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新型复合中医药人才,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师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窦维华,陈燕,杨飘,等.浅谈中医学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389-390.
Elementary Introduction on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and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U Wei-hua1*,CHEN Yan2,YANG Piao1,LU Hui-qing1,DONG Shao-long1
(1.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2.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
ABSTRACT:At present,most of the TCM med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college education,which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form of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of TCM med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will separately discuss the college education and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in TCM med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establish a TCM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organically combine modern college education with traditional 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and cultivate compound TCM talents,that will better serve the general public.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College education;Master-apprentice education
0引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实践医学,中医学的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方式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师承的传承模式主要依靠师徒相传等方式,师徒相传的模式一直是主要的传统方式,它在传承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传承方法上可以分为师传和家传。中医的院校教育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就初见倪端[1],但是一直到现代,尤其是解放后,院校教育才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中医教育从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院校教育模式转变,院校教育的模式也存在弊端,中医人才普遍对中医经典理解不透彻,临床经验不足,临床资料收集主观、片面、随意等问题也显露出来。如何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新,提高对医学经典的认识,是目前中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积累临床经验,不断地提高中医人才水平,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重点。
1传承和发展师承教育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同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断改进,在中医院校教育之前,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形式。师承教育临证为本,将理论教学和临证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师承教育的显著特色,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逐渐感悟中医学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独特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2]。现阶段,在现代社会,中医学的教育已经主要为院校教育,但师承教育这种模式的存在有着重大的意义,需要不断地传承、发展和完善。
1.1传统师承教育模式
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具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主要包括师徒授受、本家传承、自学成才、学校教授[3]。
1.1.1师徒授受
在中医学发展史中,师徒传授这一传统教育模式,是培养中医学人才的最重要模式,也是中医学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以口传心授为主,老师将自己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承给徒弟,经过几代传人的不断努力,徒弟在学习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就逐渐发展成不同的学术流派,从而使中医流派多种多样,大大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1.1.2本家传承
本家传承也中医延续的常较为常见方式之一。南宋名医陈自明,祖上三世行医,他从小耳濡目染,从小随父学医;在父辈的训练之后,练就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在行医过程中潜心钻研中,遍览医籍,博采众长,将中医融会贯通,同时对家传医学方进行整理和创新,编成了医学巨著《妇人大全良方》。它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将家传之学推向高峰。
1.1.3自学成才
历史上也有很多自学成才的中医医家。如唐代中医王冰年轻时就仰慕医道,认真研习中医经典,历经十数年,撰写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岐黄之学的发扬光大。江民莹原本攻读诗书,欲求功名,后因体弱多病,不能坚持,自学中医,用以自治,逐渐名声鹊起,救人无数。并撰写的名著《名医类案》,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1.1.4学校传授
中医的学校教育开始于晋代,在隋唐时期已有一定的规模。比如太医署在当时既负责官员的医疗,也负责培养和教育中医人才。到了宋代,成立了太医局,专管医学教育,因此将医学的教育和管理分开,隋唐时期就有较为完善的中医教育制度,如师资配备、课程体系、教学机构、考试方法、学生数量、专业设置等。同时教师比例比较高,并且十分注重于临床,值得我们借鉴。
1.2现代的师承教育
中医学发展在到现在,师承教育也在发展中,现代的师承教育模式多样,主要包括师徒结对模式、师承班模式、名医工作室模式等[4]。
1.2.1师徒结对模式
在1991年,国家发布了《抢救老中医药学术经验》文件,在全国推选500名中医名家,每位老师收两名徒弟,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医学知识和个人的临床经验,跟师方法主要是跟随老师在门诊或病房诊治病人,记录老师的医疗活动,并将有效的临床经验记录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在这一层面上很难真正领会到老师医临床经验精髓,大多一知半解,对于深入全面深入地总结老师临床经验学和术思想显然是不够的。
1.2.2传承班模式
传承班模式即将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内地跟着老师学习,以达到加深对中医了解的目的。学生们除了跟着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结合自己临证实践,并总结有效医案和经验。同时还要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脾胃论》等经典著作的进行重新研读,巩固学习者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从数千年的中医学的宝库中吸取了知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能够教授的学生数量不多,要系统深入挖掘、整理、发扬、中医名家的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我们自己的力量显然不足,这是其弊端所在。
1.2.3名医工作室模式
名医工作室模式是名老中医带头组建,其余中医工作者参与的一种模式。工作室成员大多来自各大医院职工,也有来自于基层医院及从事中医基础教育,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使名老中医经验得以传承,同时可以让更多患者受益。
1.3传统师承教育的弊端
传统师承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除了教育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外,教育的成果和导师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学习的结果也与继承人的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时间的长短、科研能力、与老师之间的配合与默契等因素有关,真正能够发掘名老中医经验精髓和内涵的并不多。因此,如果传统师承教育传承人对临床大量数据提取、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明显不足时,则很难以发现复杂的数据之间的内在的规律。
2推动和建立院校教育
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不仅要求学习者既要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而且要具扎实的现代医学理论和技能,有较强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给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同时还要对自然科学、人文素养有所涉及,另外还具有一定的中西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复合型中医学专门人才。院校教育在培养上述的中医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2.1院校教育的优势
解放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成了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和很多大量有关中医的中专、高职学校,并且,较多的综合性的医科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中医学各专业,院校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院校教育逐渐前成为中医学教育的主体。院校教育模式有以下优势:运作规范、专业设置合理、教学内容全面、服务面向广、现代化水平高[5]。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可以很好地与现代教育制度相接轨,目前中医院校教育成为我国医科教育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上,国内开设的与中医相关的本科专业有将近二十个,在专业建立方面,既吸取了现代医学教育的经验,又体现了中医的传统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学各学科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全面上,包括中医基础课、西医基础课、中医临床课和西医临床课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并由国家统一出版,内容规范全面,有利于组织规范化教学。现已经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对医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几代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中医教学和中医人才的管理渐趋规范,建立了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更新,应用了大量诸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传授传统中医学,带来的好处是师承教育方法难以达到的;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学,形成了中医控制论、中医工程学等交叉学科,并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极大的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2.2院校教育的劣势
中医的院校教育虽然成就突出,但是存在弊端和不足,目前这种基础知识教育、专业课教育、临床实习分段式教学模式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死记硬背书本和概念,课堂上听老师说教,被动地消化前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和归纳的经验,由于中医学理论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所难以逾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这样很容易把教学和临床分割开来,对于中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3师承和院校的相结合,促进中医教育发展
由于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因此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一方面,加强中医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中医教学基地和名老中医领头,将一些功能相关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如针灸、康复、推拿等,学生对中医内、外、妇、儿、皮肤科系统综合地学习,才能培养出综合能力过硬的中医人才队伍;其次,因传统的师承教学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院校教育要加强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消化和理解;再者,加强学生的临床技能,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以分割开来,通过临床的培训,可以使学生具有临床思维,弥补课本上知识的不足,同时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医教师队伍,师理论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等多方面都要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出优秀的中医人才;最后,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和思考能力,创建名老中医的论坛,学生们可以与名老中医定期交流,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开拓视野。
总之,全面推进中医人才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教学机构等各方面密切地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临床素质好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10-13.
[2]李和伟,王启帆,付宇,等.《中医药法》视角下有关中医师承教育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7,58(21):1882-1884+1890.
[3]张夏炎,顾伟,陈喆,等.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结合的新模式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1):188-189.
[4]梁旭,姜苗,李雁,等.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临床思维形成之重要性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8,11(03):419-421.
[5]罗泓.“互联网+”背景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发展探讨[J].继续教育,2017,31(05):45-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