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这段期间内接收诊治的胃肠道小息肉患者129例(135枚息肉)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回顾其临床诊治资料,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本组129例患者135枚息肉经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后均成功钳除,息肉钳除率为100.00%。129例患者在治疗中无1例出现穿孔、大出血等现象,术后也无1例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29例患者中3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51例、6-12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76例、其余2例未到院进行内镜复查,各占总数的39.53%、58.91%、1.55%。127例到院进行内镜复查的患者中,有1例胃窦息肉复发,其余126例经随访3年无发现1例复发,复发率为0.79%。结论采用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临床疗效显著,不易引起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胃肠道小息肉;治疗;临床
本文引用格式:薛正青.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129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178,181.
0引言
胃肠道小息肉乃是消化道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虽然大部分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但是也有部分存在恶变风险,如腺瘤性息肉有较高几率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临床必须要加以重视,确诊后及时进行治疗[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在胃肠道小息肉的治疗中也发挥出了巨大的价值。其中,在内镜下采用活检钳钳除息肉就是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道小息肉的常用方法之一,也即常说的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2]。该方法经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著、方法安全,同时其操作简单、费用不高,因此得到了很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3]。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可能会无法完全、彻底摘除息肉,并存在一定的创面出血风险和复发风险[4]。所以,当前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这方面的临床研究。为分析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的临床疗效,现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这段期间内接收诊治的胃肠道小息肉患者129例(135枚息肉)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诊治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8年7月这段期间内接收诊治的胃肠道小息肉患者129例(135枚息肉)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小息肉,临床资料完善,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全身器官组织疾病,无精神障碍,能够良好配合本次研究。129例患者(135枚息肉)中男性有62例、女性有67例,各占总数的48.06%、51.94%;年龄在26-75岁之间,平均年龄(46.4±9.4)岁;包括单发息肉样病变125例、多发息肉样病变4例,各占总数的96.90%、3.10%;胃体胃窦息肉样病变60例、结肠息肉样病变27例、胃底息肉样病变19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样病变11例、食管息肉样病变10例、贲门息肉样病变2例,各占总数的46.51%、20.93%、14.73%、8.53%、7.75%、1.5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准备术前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尤其是胃肠道准备。针对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要提前做好心电图检查、血压测量、心肺功能评估等工作。还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以提高患者的耐受心理,使其能够配合完成好内镜检查。另外在术前应令患者签署检查治疗同意书。
1.2.2术中操作采用奥林巴斯GIF-LV1胃镜、上医光SMOIF CE-130肠镜。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后采用活检钳进行钳除。一般情况下,对于基底≤0.3cm的息肉多数可以一次钳除,而对于基底>0.3cm的息肉大多需要分次钳除。如果在一次钳除后因渗血导致视野不清晰,则先在局部喷洒冰盐水以使视野清晰,然后再在视野清晰的前提下将剩余部分进行充分钳除,同时修整创面,保证创面平整。成功将息肉钳除后,仔细观察创面有无渗血情况,如果有活动性渗血,则在内镜下局部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再继续观察5分钟左右,确定出血停止后再退镜。
1.2.3术后处理术后先令患者禁食2-4h,3d后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饮食,同时嘱咐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为预防术后感染,需在术后口服消炎药3d,如出现相关并发症,如胃炎、胃溃疡或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则应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及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本组129例患者135枚息肉经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后均成功钳除,息肉钳除率为100.00%。
2.2并发症情况
129例患者在治疗中无1例出现穿孔、大出血等现象,术后也无1例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2.3复发情况
129例患者中3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51例、6-12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76例、其余2例未到院进行内镜复查,各占总数的39.53%、58.91%、1.55%。127例到院进行内镜复查的患者中,有1例胃窦息肉复发,其余126例经随访3年无发现1例复发,复发率为0.79%。
3讨论
胃肠道小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突向胃肠道管腔的病变,其可分为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5]。胃肠道小息肉主要见于结直肠中,可以是单个发生,也可以是多个发生,大部分带有蒂,还有少数的是广基。该病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通过内镜可以发现病变,但是并不能直接确定病变的病理类型,需进一步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后才能够确诊是普通息肉还是恶性病变[6]。在本文的129例病例中,包括胃体胃窦息肉样病变60例、结肠息肉样病变27例、胃底息肉样病变19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样病变11例、食管息肉样病变10例、贲门息肉样病变2例。
目前临床针对胃肠道小息肉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一些微创治疗方法,如内镜下高频电切、内镜下微波、内镜下射频、内镜下激光、内镜下套扎以及本文所研究的内镜下活检钳钳除等[7]。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顾名思义是在内镜的辅助下,采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息肉来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经济,并且患者不必再次进行胃镜治疗,减少了很多痛苦[8]。因此,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不过,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其治疗深度较浅、治疗范围较小等。再者,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不同于高频电切等方法,其有时无法将一些微小组织摘除干净,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残留的微小组织可能会逐渐长大再次形成息肉,乃至引起恶变[9]。所以,采用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的关键就在于将病变组织钳除干净,若能将这一问题解决,则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10]。当然,这也需要对内镜进行充分利用,在内镜下仔细观察无残留、无创面渗血情况后,再退镜,从而充分保障治疗效果。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29例患者135枚息肉经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后均成功钳除,息肉钳除率为100.00%。129例患者在治疗中无1例出现穿孔、大出血等现象,术后也无1例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29例患者中3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51例、6-12个月后到院进行内镜复查者有76例、其余2例未到院进行内镜复查,各占总数的39.53%、58.91%、1.55%。127例到院进行内镜复查的患者中,有1例胃窦息肉复发,其余126例经随访3年无发现1例复发,复发率为0.79%。可以得出结论:采用内镜下活检钳钳除法治疗胃肠道小息肉临床疗效显著,不易引起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璧倩,张燕,陈元龙.3种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近远期疗效[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10):77-80.
[2]陈钦明,黄丽晖,余练,等.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43-44.
[3]石兵,陈江,吕琳,等.胃肠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性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01):70-71.
[4]陈万群,胡玲,陈昫,等.从“治未病”防治胃肠息肉[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9):1629-1630.
[5]陈昫,胡玲,龚琳,等.消化道息肉发生与中医体质状态和证候关联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7):2425-2427.
[6]刘艳,郭锋,戴一青,等.150例胃肠息肉患者应用内镜治疗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2):3700-3701.
[7]陈翀,张月华,叶学勇,等.上消化道息肉临床诊治33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02):268-272.
[8]刘婉薇,马娟,余莲英,等.上消化道息肉临床特征分析237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08):709-713.
[9]李艳梅,苏秉忠,马丽丽.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疗效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04):270-271.
[10]陈文科,邹兵,王成文,等.活检钳钳除法治疗上消化道小息肉样病变5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7):1847-1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