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对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的全麻效果。方法病例源自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就诊序列号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5例。常规组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施以芬太尼,研究组对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施以瑞芬太尼,比较分析两组麻醉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分析两组的平均术后唤醒时间、平均术后意识恢复时间,研究组比常规组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发生并发症的较常规组的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之,对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的全麻效果较芬太尼的好,效果差距明显,使患者在术后较早的苏醒并恢复意识,而且减少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全麻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杨锋.分析对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的全麻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71,173.
0引言
全身麻醉是指患者吸入麻醉药及静脉或肌肉注射麻醉药后出现知觉或感觉暂时性丧失的一种麻醉方法,常配合手术治疗使用[1]。麻醉诱导是指患者吸入麻醉药及静脉或肌肉注射麻醉药后从意识清醒到可进行手术的全麻状态的过程,麻醉诱导在麻醉过程中极为关键,控制得当,术中可平稳患者生命体征,并有效抑制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2]。临床中常见的麻醉诱导剂有瑞芬太尼、芬太尼等。本文以我院收治的3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施以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并对比分析两组的全麻效果,详见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病例源自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接受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就诊序列号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5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为9例,女性患者为6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2岁,平(44.31±8.21)岁;常规组中,男性患者为8例,女性患者为7例,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
60岁,平均(45.31±8.41)岁。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排除肝肾脏功能异常患者、精神类疾病患者及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患者。
1.2方法
1.2.1术前
术前,两组患者禁食6小时。术前30分钟,对患者进行2 mg/kg的鲁米那和0.02 mg/kg的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为患者进行面罩吸氧,并密切监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动脉压、收缩压等[3]。
1.2.2进入手术室后
进入手术室后,为两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施以静脉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输液的速度为每分钟6~7mL·kg。常规组施以芬太尼对患者进行麻醉,包括静脉输入2ug/kg的芬太尼、0.1 mg/kg的维库溴铵、1 mg/kg的丙泊酚及0.05 mg/kg的咪达唑仑。
观察组对患者施以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包括静脉输注1g/kg的瑞芬太尼、0.1 mg/kg的维库溴铵、1 mg/kg的丙泊酚及0.05 mg/kg的咪达唑仑。
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后,行气管插管,使用面罩为患者持续吸入0.8%~1.2%的安氟醚,并将其呼气末CO2的分压维持在30~40mmHg。
1.2.3手术中
手术中,常规组为患者静脉泵注0.2g·kg-1·min-1的芬太尼,以维持麻醉;研究组患者静脉泵注0.1g·kg-1·min-1的芬太尼。在手术停止前半小时者停止患者吸入安氟醚。
1.2.4术后
术后,常规组使用微量注射泵为患者静脉输注2g/kg的芬太尼进行镇痛;研究组使用微量注射泵为患者静脉输注1g/kg的芬太尼进行镇痛[4]。
1.3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时间越长,麻醉效果越好;平均术后唤醒时间、平均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时间越短,麻醉效果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概率越低,麻醉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麻醉效果
对比平均麻醉时间及平均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术后平均唤醒时间及平均意识恢复时间,研究组短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
2.2比较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7%)较常规组的(26.67%)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神农尝百草”是我国麻醉历史的萌芽,多用鸦片、大麻、曼佗罗等天然植物药物镇静止痛。从18世纪开始,全身麻醉开始在外科手术推广开来[5]。麻醉是指知觉、感觉、意识等全身性或局部性丧失的一种状态,临床中多用于外科手术[6]。常见的麻醉药类型有吸入型、静脉输入型以及肌肉松弛型三种[7]。芬太尼属于静脉输入型麻醉药,可与其他麻醉用药兼用,适用于外科、妇科等术中术后的镇痛,镇痛作用产生快、效果强,但维持作用时间较短,且脂溶性较高,会将药性通过血脑扩散到其他组织中。多次对患者施以注射,会积蓄在患者体内,影响患者术后苏醒。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型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产生较快,可加快患者体内的组织、血液内非特异性醋酶溶解,且不会蓄积体内,还有可控性好、代谢快、时效短等优点。但一次性用量超标或持续用药过快,会使患者的心率变慢、血压降低。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平均术后唤醒时间、平均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较常规组的短,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组的低,差异显著(P<0.05)。可见,在临床手术中,芬太尼的全身麻醉效果较芬太尼的好。
总之,对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的全麻效果较芬太尼的好,效果差距明显,使患者在术后较早的苏醒并恢复意识,而且减少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艳荣,丁永艳,陈红宇.腹部全麻术后早期卧位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8):1658-1660.
[2]刘林,赵斌江,马习鹏,等.童趣化护理干预在学龄前患儿麻醉诱导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6):165-167.
[3]段晶,陈燕,邵勇平.麻醉前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对腰硬联合麻醉腹部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牵拉反应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7(4).
[4]杨伟伟,尤浩军.芬太尼诱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效应关系[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2):1604-1607.
[5]张立生.已停刊的中国麻醉学杂志历史[J].实用疼痛学杂志,2017,13(4):316-320.
[6]刘晓雁,凌义,汤爱民.医院住院患者的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02):13-16.
[7]钱敏芬,邵莉,李海丹.麻醉废气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1):6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