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耳穴压丸联合艾灸对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04例,按照入院时间与干预措施的区别,将104例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给予常规干预预防(对照组),耳穴压丸联合艾灸预防(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结局。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术后腹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丸联合艾灸能够有效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现象,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穴压丸;艾灸;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胀
本文引用格式:王婷婷.耳穴压丸联合艾灸对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126-127.
0引言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外科常用手术之一,造成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有研究[1]认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会使用镇痛泵与麻醉药物,会干扰患者的肠管自然排列,且机械会刺激患者的胃肠功能,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预后情况。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等现象。临床常用耳穴压丸等方法来预防患者的术后腹胀等不适症状,但是该方法虽然能够理气活血,疏肝利胆。单独应用虽有一定疗效,但总体效果不够理想。有研究[2]认为,联合应用耳穴压丸与艾灸,能够有效预防腹胀。本研究就这一观点,探讨分析了耳穴压丸联合艾灸对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04例,按照入院时间与干预措施的区别,将10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3:19,年龄范围在31岁-72岁,平均年龄
(51.29±4.77)岁。其中胆囊结石18例,结石性胆囊炎21例,胆囊息肉14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7:15,年龄范围在33岁-71岁,平均年龄(52.56±4.25)岁。其中胆囊结石16例,结石性胆囊炎25例,胆囊息肉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均在本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均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肾,肺功能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腹部感染史患者;严重内科疾病患者;药物依赖史患者;家族遗传史患者;胆囊癌患者。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干预:患者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给予禁食水,抗生素抗感染,静脉输液,营养摄入等对症治疗。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每两小时翻身一次。观察组实施常规术后干预的同时给予耳穴压丸与艾灸联合干预。耳穴压丸:使用酒精在患者耳部穴位消毒,使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胶布(0.3 cm×0.5 cm)中央,贴敷在患者一侧耳部大肠,直肠下段,脑干,肾,脾,胃,交感等耳部穴位上按压,2小时按压一次,一次按压10分钟,直到患者肛门排气,肛门排便为止。在按压过程中,患者的耳部会出现发热,酸麻,疼痛等感觉。按压期间,动作轻柔,按压力度适中,以患者出现酸胀感为最佳力度。艾灸:艾灸在患者术后6小时进行,患者充分暴露下腹部,取肚脐正中线,脐下四寸,也就是中极穴,点燃艾条,对准患者腹部中极穴,距离皮肤2-3 cm,悬空熏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准,持续艾灸5-10分钟,直到皮肤发红。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术后腹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与腹胀发生率。腹痛评分在患者实施干预后3天后评估,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3]评估。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与腹胀则在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观察并记录。
1.4统计学方法。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两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术后腹痛评分,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1。
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2。
3讨论
腹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有研究[4]认为,患者术后出现腹胀主要是因为腹腔镜手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气腹,充入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术后没有腹部残留二氧化碳引发碳酸血症,从而引发腹胀现象。也有研究[5]认为,手术造成的创伤,机体离子紊乱现象,机体缺乏营养等因素是导致腹胀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腹胀会影响患者术后腹壁切口与肠管吻合口的愈合,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肠梗阻,肠粘连,肠源性感染等不良症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存。
有大量的研究[6]认为,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给予一定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腹胀的发生率。大多数医疗机构在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都是通过护理干预从而降低腹胀发生率。从患者的心理,生活,病情等方面出发。有研究[7]显示,术前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的疑虑与过分担心,稳定患者的精神状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避免使用产气食物,术后以半流质食物为主要膳食,坚持少食多餐;给予负压吸氧,排除二氧化碳;给予头低脚高卧位,早期下床活动等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腹胀现象。
但是也有研究[8]认为,腹腔镜手术后给予耳穴压丸联合艾灸能够更好更快的改善患者胃肠道功能,从而减少腹胀的发生率。中医认为,人体的全身脏腑形体关窃在耳部都有反应点,通过在敏感点上压丸,给予有效刺激,能够调节患者气血,平衡阴阳,调节患者的肝脏,胃肠等脏腑功能。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穴位,进行耳穴压丸,能够调节内脏功能,补髓益脑,调节大脑皮层中的兴奋抑制,从而达到调节胃肠功能的效果。王不留行籽耳贴,能够起到养心安神,通便润肠的功效。而艾灸则有消肿散结,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实施艾灸,能够利用艾灸的热力疏通患者经络,并且能够将药物传入患者机体,顺着经络传导最终达到调和气血的效果。且艾叶中有胆碱,是机体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材料,使能够促进患者的神经恢复。两者联合治疗,能够加速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并且能够调节患者的全身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外科常用手术之一,造成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是,有研究[1]认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会使用镇痛泵与麻醉药物,会干扰患者的肠管自然排列,且机械会刺激患者的胃肠功能,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预后情况。综上可知,耳穴压丸联合艾灸对预防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甘玉芹,汤世斌,岑丹,等.早期饮水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16):33-33,34.
[2]范军臣,王玉玲,张会敏,等.耳穴贴压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0):1324-1330.
[3]冯玲,樊倩红.中医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7):147-147,148.
[4]白秀丽,王玉玲,杨玄,等.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6):594-597.
[5]王立侠,李中艳.子午流注择时艾灸法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胀的临床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02-1204.
[6]张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用护理干预预防腹胀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263-264.
[7]孙东梅.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预防腹胀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4):179-180.
[8]刘艳,冯曦,张碧芸,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护理措施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1):132-1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