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运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将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选择的是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选择的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安全性等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短,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可显著提高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情,且安全可行,可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
关键词:慢性糜烂性胃炎;左金丸;柴胡疏肝散
本文引用格式:张广中.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181+183.
0引言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常见的临床内科消化系统病症,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的病情特点。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胃脘痛等,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中医观点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情发生、发展与患者劳倦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单纯给予保护胃黏膜、抗菌、抑酸等西医治疗方法尽管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截止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未寻找到可治愈或广泛疗效的治疗方式。本文抽取我院收治的95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现评价与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5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属于肝胃不和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②入组前1个月未予以其他治疗方法;③患者配合依从性良好,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的肝肾、胆道系统疾病;②对治疗药物过敏;③患有精神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不配合。将其依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患者年龄在22-67岁,平均(37.5±5.2)岁;病程在8个月至15年内,平均(7.3±2.1)年;研究组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23-68岁,平均(38.4±5.1)岁;病程在9个月至16年内,平均(7.4±2.0)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一般资料,组间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可有对比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次剂量为20 mg,每天服用2次。青霉素皮试呈现阴性者,予以阿莫西林胶囊口服,每次剂量为0.75 g,每天服用2次。予以呋喃唑酮,每次剂量为0.1 g,每天服用3次。维生素B1口服,每次剂量为10 mg,每天服用2次。予以枸橼酸铋钾颗粒口服,每次剂量为110 mg,每天服用4次,治疗时间为2周。研究组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药方组成如下:白芨、白芍药、海螵鞘各为20 g量;延胡索、枳壳各为20 g量;白术、陈皮、川芎、香附、川楝子、黄连、三七、白术各为12 g;吴茱萸、柴胡分别为6 g、8 g。辨证加减:恶心呕吐者增加竹茹;纳差者增加神曲;嗳气者增加沉香;热重者增加黄芩;湿重者增加藿香。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2煎,每煎200 mL,每日2次服用,治疗时间为1个月。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统计记录两组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正常时间。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组织恢复至正常标准视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组织恢基本恢复正常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无任何变化或病情加重,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组织无任何变化。总有效率等于显效率加上有效率[3]。
1.4统计学评析。全部相关数据的处理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分别以(±s)、(%)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表示,并在行比较时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可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5.1%与研究组97.9%之间的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正常时间。研究组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7.52±1.40)d、(9.52±2.60)d,其比对照组(9.62±2.58)d、(11.41±2.56)d短,组间予以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t=4.9448、3.5835,P=0.0000、0.0005)。
2.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照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各出现2例,腹泻便秘出现1例;研究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腹泻便秘各出现1例。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研究组6.3%低于对照组10.6%,组间差异不明显(χ2=0.5930,P=0.4412)。
3 讨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尚未明确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该病的症状表现是无规律性腹痛、嗳气、反酸、餐后饱胀等,其在20-45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迹象,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病情会向胃癌发展,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临床治疗主要为纠正胃自主神经紊乱及消除炎症。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口服枸橼酸铋钾、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药物,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可对胃粘膜愈合起到改善和促进作用,但整体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
祖国医学将本病纳入到“胃痞”的范畴中,并认为脾胃不和、肝失疏泄、饮食不节是其主要病因,应遵照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清热化湿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的治疗方案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香附、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川芎、川楝子均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延胡索、白术、三七分别具有理气止痛、健脾燥湿、散瘀止痛的作用;枳壳、陈皮的共同作用在于理气行滞;白芍不仅可以敛阴柔肝,还可和中缓急;白芨、吴茱萸、海螵鞘的作用则分别在于消肿收敛、调和肝脾、制酸除湿。诸药合用的情况下具有理气止痛、和胃理气、疏肝解郁、清热化湿的治疗功效[5]。
本组实验得到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其胃炎症状消失时间、胃黏膜组织学恢复正常比对照组短,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研究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可以说明,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可显著提高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情,且安全可行,可在临床治疗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关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04):393-394.
[2]于亚杰.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01):86-87.
[3]罗德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6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5):16-17.
[4]姚彩华.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6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05):698-700.
[5]杨青松,张艳.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7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1(17):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