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LASIK在高度近视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09 09:12: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LASIK在高度近视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中心进行LASIK治疗的5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数据资料,对其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UCVA以及屈光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通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记录发现,在本次观察的患者中,出现屈光回退的患者有26例,出现夜间眩光的患者达35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2%。结论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矫正视力,并改善其屈光度,但其术后往往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等问题,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建议与取舍。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手术;高度近视;屈光度

本文引用格式:高月.LASIK在高度近视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97+100.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并出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为其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LASIK(准分子激光原地角膜消除术)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近视矫正手术,可利用准分子激光对其角膜瓣下的基质层进行屈光性切削,以降低其角膜曲率,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效果[1]。LASIK的近视矫正范围较大,可矫正50度至1200度的近视,是高度近视眼可选择的矫正方式之一。在此,本文回顾性的分析了2018年1月至12月进行LASIK治疗的5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数据资料,对LASIK在高度近视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我中心进行LASIK治疗的5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数据资料,其中男285例,女215例;年龄为(17.8±2.1)岁,18-30岁320例,30岁以上180例。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眼位检测及视力检测进行确诊,其近视在800-1000度,且散光在200度以内;②术前超过15天未佩戴隐形眼镜;③所有患者均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进行手术。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②瘢痕体质的患者:③眼压异常的患者;④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1.2方法

1.2.1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屈光手术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小瞳及散瞳综合验光、Pentacam角膜地形图检查与角膜厚度测量等。

1.2.2手术参数:角膜瓣直径:8.1 mm、厚度:100μm、边切角:90°;角膜瓣蒂位于角膜的12点钟位置,光学消融视区为6.0-6.5 mm。采用准分子激光设备(MEL90,德国)进行操作,将该系统设置为红外瞳孔及虹膜跟踪,且脉冲频率设置为250 Hz。

1.2.3手术步骤:手术前10 min采用0.4%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国药准字H20056587;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进行角膜表面的麻醉操作。眼表麻醉后,按照手术目标中的屈光度及角膜厚度等方面制作大小适当的角膜瓣,将患者转移至准分子激光设备处,利用显微镜下分离其角膜瓣,在眼球跟踪系统下利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基质切削,待切削完毕后,采用平衡盐溶液冲洗其基质床及复位角膜瓣。手术过程中,需将患者头位摆正,其下颌与额头需位于同一平面上,且下颌与鼻梁的连线应居中,以避免术源性散光的出现。

1.2.4术后用药: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注册证号H20150119;生产企业S.a.AlCON-COUVREUR n.v.)点眼7 d,一日4次;7 d后可改用0.1%的氟米龙滴眼液(国药准字J20180068;生产企业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进行点眼,一日3次,且每周注意次数的递减。3%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点眼,一日4次。

1.2.5术后观察:分别在手术结束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对其BCVA、UCVA、屈光度以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等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1)对比高度近视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UCVA)及屈光度,并运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其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测量。

(2)通过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对其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500例高度近视患者资料全部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文中计数(卡方检验)、计量(t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结果

2.1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UCVA以及屈光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详情如表1。


\
 

2.2通过术后6个月的随访记录发现,在本次观察的患者中,出现屈光回退的患者有26例,出现夜间眩光的患者达35例,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2%。

3讨论

高度近视患者一般是指近视度数超过600D以上的患者,此种近视程度已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等方面。此外,高度近视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对患者的眼部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2]。目前,临床关于高度近视的致病原因,大多与患者的遗传因素有关,因此,在防止其视力再度加深的基础上减少其近视度数,已成为现代近视患者的重要诉求。

LASIK作为一种角膜屈光手术,可利用飞秒激光帮助患者制作其角膜瓣,利用计算机控制准分子激光,对其瓣下角膜基质层需切除的部分组织给予精确的气化,随后进行瓣下冲洗,并将其角膜瓣进行复位,以此系列操作来改变患者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其角膜的屈光度,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等眼部问题的治疗目的[3]。

目前,屈光手术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及眼内晶体植入等方式。其中眼内晶体植入术对于超高度近视、散光以及远视等问题较为适用,在高度近视患者中,LASIK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手术切口较小,且周边的解剖结构相对完整,对患者的角膜组织损伤较小,因此,患者在手术后的愈合水平通常较为牢固,已成为高度近视中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4]。但该手术对于角膜厚度的要求较高,往往只适合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的成年患者。且有一定几率引发角膜瓣移位或脱失、层间异物残留、回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5]。

综上所述,LASIK对高度近视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矫正视力,并改善其屈光度,但其术后往往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等问题,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建议与取舍。

参考文献

[1]马春霞,李文静,蔡岩,等.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与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15(08):1305-1308.
[2]高晶,孙熠,温誗,等.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04):614-618.
[3]杨云,刘亚东.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角膜上皮瓣去留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9,39(02):68-70.
[4]景聪荣.SMILE和FS-LASI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对角膜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66-1869.
[5]张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高度近视手术前、后视力及眼调节力变化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5):2300-23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3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