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汗疱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汗疱疹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中药内服+西药)和对照组(西药)各50例,记录两组患者瘙痒和水疱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8.0%高于对照组86.0%(χ2=4.89,P=0.027<0.05);观察组瘙痒(t=5.01,P=0.000<0.05)和水疱(t=5.27,P=0.000<0.05)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461>0.05)。结论中药内服结合西药治疗汗疱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汗疱疹;中药内服;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季欢,龚丽萍.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汗疱疹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282.
0引言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典型的症状为小水泡、瘙痒,可伴有疼痛,常常好发于手掌、足趾部,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美观[1]。目前临床上选择西药治疗,以口服西替利嗪和外用洗剂为主,但是疗效欠佳,易出现口干、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2]。我师龚丽萍教授采用中药内服联合西药治疗汗疱疹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汗疱疹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中药内服+西药)和对照组(西药)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41.21±3.12)岁,平均病程(10.09±1.58)d。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41.63±3.25)岁,平均病程(9.92±1.65)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纳入的研究对象符合《临床皮肤病学》[3]中汗疱疹诊断标准;②真菌检查示阴性;③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且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对药物严重过敏;②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加重而难以耐受;③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次,1次/d;外擦复方炉甘石洗剂,3次/d,共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中药内服,方药组成:苍术12 g、厚朴12 g、法半夏9 g、陈皮6 g、茯苓12 g、白术10 g、柴胡12 g、炒枳壳12 g、藿香9g、黄连6 g、焦栀子9 g、荆芥9 g、刺蒺藜12g、焦山楂9 g、炒麦芽15 g、建曲9 g、甘草6 g,2次/d,共治疗2周。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瘙痒和水疱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5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皮疹消退≥90%,痒感消失;显效:皮疹消退60%~89%,痒感消失;有效:皮疹消退20%~59%,痒感较治疗前减轻;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总显效率=(治愈+显效人数)/总人数×100%
1.6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频数和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50例,痊愈29例,显效20例,有效1例,总显有效率98.0%;对照组50例,治愈22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显有效率86.0%,观察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4.89,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瘙痒和水疱消失时间
观察组瘙痒和水疱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患者分别出现口干、嗜睡不适,对照组有5例患者分别出现口干、嗜睡、头晕不适,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43,P=0.461>0.05)。
3讨论
汗疱疹为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汗疱疹古代称为“蚂蚁窝”,《疡医大全·蚂蚁窝》:“马蚁窝,乃无意脚马蚁而成,或风湿结成,多生手足,形似蚁窝,俨如针眼,奇痒入心,破流脂水。”中医认为汗疱疹与湿邪密切相关,多伴有脾虚、热邪,以健脾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为治疗原则[5]。龚教授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熬夜是常有的事情,容易导致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或是喜肥甘厚味、辛辣生冷刺激性饮食,破损脾气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治疗上应该辅以调和肝脾、健脾消食。治疗上以二陈平胃散为主方,加用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祛风药;辅以四逆散调和肝脾,焦三仙健脾消食。方中苍术燥湿以运脾,厚朴行气以除湿;半夏燥湿,藿香化湿,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加强苍术、厚朴祛湿的功效;柴胡、枳壳疏肝解郁,一升一降,具有舒畅气机、升清降浊之效;黄连、焦栀子清热解毒;荆芥、刺蒺藜祛风止痒;焦山楂、炒麦芽、建曲健脾消食和胃;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全方共奏健脾除湿、清热解毒、调和肝脾之效。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瘙痒和水疱消失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结合西药治疗汗疱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月瑭,邓列华,李克俭,等.窄波UVB联合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手部汗疱疹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5,03:136-139.
[2]武臻.梅花针叩刺治疗汗疱疹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03):418-420.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魏巍.中药浸泡联合派瑞松外涂治疗汗疱疹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9,03:417-418.
[5]罗汉超,吴军.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