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途径应用于新生肺炎患儿治疗中的疗效和血炎性因子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4例新生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对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对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血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患儿治疗效果和血炎性因子水平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在本次研究中比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炎性因子水平。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新生儿肺炎;血炎性因子
本文引用格式:李佳,杨丽.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肺炎的疗效和血炎性因子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24-125.
0引言
新生儿肺炎(Pneumonia of Newborn)是新生儿感染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1]。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特点是弥漫性肺部病变[2]。新生儿肺炎感染大多数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成人感染致病菌后传播给新生儿所致。此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患儿呼吸不畅和窒息等,严重的甚至造成癫痫等并发症[3]。因此,儿科临床医生应及时诊断并正确治疗新生儿肺炎[4]。本文通过对34例新生肺炎患儿的观察研究,探讨盐酸氨溴索不同给药途径应用于新生肺炎患儿治疗中的疗效和对血炎性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34例新生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男患儿9例,女患儿8例。治疗组男患儿10例,女患儿7例。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性别、日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此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将7.5 mg盐酸氨溴索溶于浓度为10%葡萄糖溶液30 mL,每日2次。治疗组对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取5 mg的盐酸氨溴索溶于3 mL的无菌注射液中,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次20 min,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照组与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血炎性因子水平等。治疗有效率分为无效、有效与显效3个级别,具体如下:(1)显效:X胸片显示患儿肺部阴影完全消失,肺部咳嗽、啰音、气喘等情况消失。(2)有效:X胸片显示患儿肺部阴影基本消失,肺部咳嗽、啰音、气喘等情况有所减轻。(3)无效:X胸片显示患儿肺部阴影无减少,肺部咳嗽、啰音、气喘等情况均无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将得出的新生肺炎患儿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针对性分析,表格的计数资料采用2进行检验,并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对比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血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通过两组患儿血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Hs-CRP和PCT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我国临床常见的儿科病症之一[5]。新生儿肺炎的主要特点是弥漫性肺部病变。新生儿肺炎感染大多数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成人感染致病菌后传播给新生儿所致。此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患儿呼吸不畅和窒息等,严重的甚至造成癫痫等并发症。
儿科临床医生应及时诊断并正确治疗新生儿肺炎[6-7]。目前,我国临床通常使用吸氧、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式治疗疾病[8]。盐酸氨溴索是帮助患者呼吸道畅通和呼吸道粘液排除的基础药品,常用于新生儿肺炎疾病。使用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将盐酸氨溴索溶于无菌注射液中,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本文将我院收治的34例新生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17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对患儿使用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组对患儿采用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研究表明,静脉滴注+雾化盐酸氨溴索在本次研究中比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患儿的血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小雅.母婴床旁护理对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8):2789-2791.
[2]陆小娟,谭亚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5):189-191.
[3]周燨.探究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J].特别健康,2017,13(15):166-167.
[4]魏琴.母婴床旁护理对改善初产妇产后焦虑、抑郁的作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7):2595-2597.
[5]安桂玲.母婴床旁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84-185.
[6]沈丽青,陈婷婷.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2):354-355.
[7]关淏.产科家庭一体化病房内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5):922-923.
[8]胡清波.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6):154-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