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及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6例患者,其中22例行HBP,14例行LBBP,根据记录术中心腔内心电图和起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别定义HBP和LBBP;观察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和HBP组的起搏参数的变化,包括起搏阈值、R波感知、电极阻抗,询问患者导线相关并发症情况,评价LBBP和HBP的安全性。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两组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稳定,随访期间未发现导线阈值升高、移位或脱位现象。结论从短期随访结果来看,选择希浦系统起搏安全可行,患者可在随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起搏参数;LBBP与HBP相比,R波感知、阈值更佳。
关键词:希浦系起搏;起搏参数;随访研究;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李浩元,谢晓东,童雨田.希浦系起搏术后起搏参数动态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3):160,169.
0引言
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对于最佳的心室起搏部位依旧存有诸多争议。有研究发现长期右室起搏会引起心脏收缩功能不同步,导致心功能减退[1]。因此,寻找更符合生理的新的起搏部位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希氏束起搏心室,起搏器发放的电脉冲可沿着自身传导系统下传,传导的顺序与正常的窦性心律基本一致,心室激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房室、左右心室和室内同步,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故目前认为希浦系统起搏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希氏束起搏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出现电极移位、阈值过高等情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本中心行希浦系统起搏的患者术后起搏参数的动态变化,旨在评估希氏束起搏的近期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9月-2019年3月收治的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9-86岁,平均(69.78±10.029)岁。研究对象病因包括如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潜在房室传导障碍、房颤伴缓慢心室率和(或)RR长间歇且有相关症状、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高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希氏束起搏组患者有4例植入备用右心室导线。起搏类型:14例左束支起搏,22例希式束起搏。
1.2起搏器植入方法及成功标准
1.2.1HBP手术方法及标准
所有HBP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前后位或右前斜30°X线透视下,经C315希氏束鞘管(美敦力公司,美国)和超滑导丝引导,送入3830-69cm导线,通过多导仪持续记录3830导线头端波形及起搏波形,调整指引导线至理想部位进行主动固定。HBP根据起搏后心电图形态和腔内心电图特点又可分为两种类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S-HBP)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NS-HBP)[2-3]。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遵循以下标准:①起搏的QRS-T波形态和间期与自身正常心律时的QRS-T波完全一致;②起搏后P-V间期与电生理检查时的H-V间期相等;③起搏电极上可以记录希氏束电位。非选择性希式束起搏遵循以下标准:①低电压起搏只夺获心肌组织,不能夺获希氏束,高电压起搏可以同时夺获希氏束;②起搏的QRS波宽度比自身QRS波宽度要宽。
1.2.2LBBP手术方法及标准
所有LBBP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前后位或右前斜位30°X线透视下,经C315希氏束鞘管(美敦力公司,美国)导入3830-69cm起搏导线,起搏标测下寻找到V1导联呈“W”型,深旋入室间隔,调整起搏导线至左束支区域,起搏波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调整导线张力适度,缝扎固定导线。
除了满足上述电生理标准外,患者置入起搏电极后术中分别在正位、右前斜位30°、左前斜位45°确认其位置。
1.3随访
对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应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起搏阈值进行测定,详细询问患者导线相关并发症情况,入组患者在随访过程无失访情况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行正态分布检验,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分析前行方差齐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导线脱落、导线穿孔等情况。在置入起搏器后6个月随访时,对于术前心衰患者,复查心脏超声EF值均较术前提高,临床症状亦较术前改善,随访期间无一例因心衰再入院。
2.2起搏参数
起搏参数变化见表1。与术后即刻相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通过比较两种起搏方式术后同一阶段起搏参数,结果显示LBBP组R波感知较HBP组高,阈值较HB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随着临床实践的拓展,希浦系起搏的适应证已从早期的房颤伴高度房室阻滞,扩大到CRT术后无反应、完全性房室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等。它不是单纯的RVAP或CRT的替代治疗,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利用自身心脏传导束起搏,可以保持房室、室间、室内收缩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目前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方式。本研究通过观察HBP组、LBBP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起搏参数的变化,评价希浦系统起搏的安全性。结果显示,该研究术后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稳定,初步证实了希浦系起搏的安全性,且通过比较发现LBBP起搏参数更佳。相信随着更多关于希氏束起搏益处的临床研究支持,希氏束起搏将有更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Tops LF,Schalij MJ,Holman ER,et al.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Can Induce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trioventricular Node Abl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6,48(8):1642-1648.
[2]Sharma PS,Dandamudi G,Naperkowski A,et al.Permanent His bundle pacing is feasible,safe,and superior to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J].Heart Rhythm,2015,12(2):305-312.
[3]Vijayaraman P,Dandamudi G,Zanon F,et al.Permanent His bundle pacing:recommendations from a multicenter His bundle pacing collaborative working group for standardization of definitions,implant measurements,and follow-up[J].HeartRhythm,2018,15(3):460-4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