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温灸治疗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术后温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实施温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肠蠕动恢复情况,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温灸治疗;肠蠕动恢复;术后;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韩丽娜,丛春蕾.温灸治疗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168-169.
0引言
通常在患者经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以及麻醉的原因,可能使得患者胃肠蠕动消失或减少,从而造成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肠麻痹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影响患者预后[1-3]。本次研究使用温灸的方式治疗患者,显著改善了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例行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5.09±7.46)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36.11±6.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主症包括腹胀肠鸣、神疲气短、食少纳呆、萎黄、乏力以及脉弱。次症包括舌淡、懒言、自汗。若符合主症3项或是主症2项以及次症2项,均可确诊。(2)对本次研究均以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神经性疾病患者。(2)患有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患者。(3)有麻醉禁忌以及对手术难以受耐者。
1.3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
1.3.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待患者术后6 h其生命体征均已平稳后,使其保持半卧的体位,嘱咐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每次5~10 min;2 h后帮助患者进行翻身,于4 h后帮助患者对其四肢进行活动,5~10 min/次。术后第2天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程度可帮助患者坐于床上,叮嘱患者每2 h自行翻身一次,每4 h主动活动四肢,5~10 min/次。
1.3.2观察组
观察组就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灸治疗。待患者术后6 h其生命体征以及平稳后,实施温灸治疗,2次/d,30 min/次,定时对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询问。(1)选穴:取内关、合谷、足三里以及三阴交。(2)实施方法:使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使所选取穴位均暴露出来,将艾柱点燃后在相应穴位实施温和灸。根据患者要求以温热而不烫为原则,施灸半小时,2次/d,持续进行3 d[4]。
1.4疗效评判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其分为三个维度,显效、改善、无效。若在治疗后12 h内发生肠鸣音以及肛门排气,则为显效;若在治疗后12~24 h中出现肠鸣音以及肛门排气,则为改善;若在治疗后36 h未有肠鸣音以及肛门排气出现,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则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肠蠕动恢复率96.23%(51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肠蠕动恢复率69.81%(3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肠蠕动恢复主要是看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通常情况下,患者在腹部手术后1~2 d处于肠麻痹期,2~3 d处于肠蠕动不规则期,而3~4 d则能使肠蠕动恢复到正常水平[5]。但在肠蠕动恢复前,可能会发生轻微的腹胀情况。若患者在术后4~5 d肛门仍不能自行排气,并且伴随腹胀、腹痛等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肠麻痹、肠粘连的情况。因此,对腹部术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给予有效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对患者术后给予温灸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肠蠕动的恢复功能。
中医认为,温灸的作用能有效调和人体的阴阳、扶正祛邪、疏通脉络。而对于经过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来说,腹胀的发生主要因为其体内气滞血瘀、元气受损,气血受阻于经络以及脏腑之间,从而导致患者气血运行不畅,脏腑的功能失调,造成腹胀、腹痛的症状发生[6]。采用艾绒利于燃烧,其温和的火力能穿透皮肤,直达病因深处,不伤根本。艾叶味苦辛,有着辛能发散、苦能血热、温则活血的功效;同时其气味芳香,疏通诸经,启闭开窍,以行血中之气。《针灸甲乙经》中所说:“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7]。相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能有效的对患者血液凝聚性以及气血的循环达到改善的作用。而内关作为八脉中的交会穴,有着通阴维脉、调和脾胃、降逆止呕的作用;三阴交则作为太阳脾经,是脾肾肝三经的交会穴,有着治疗腹胀、食不化的作用;另外,合谷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有着治疗大肠腑症的作用;诸穴配伍,能有效的疏通患者气机,通腑导滞,阴阳调和[8]。
综上所述,给予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实施温灸治疗,能更好的促进患者肠蠕动功能恢复,并且能更好的防止术后患者发生腹胀的情况,治疗效果确切,操作简单便捷,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安全性高,同时没有任何毒副反应发生,患者依从性高,经济适用,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戴进,张荟莹.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颈息肉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28):60-62.
[2]曾夏洋,高滟瑜,邱鹏飞,等.近10年针灸治疗术后腹胀的临床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6,48(10):106-109.
[3]周丹.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的临床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4):146-147.
[4]章敏丹.妇产科腹腔镜术后促进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个体化护理[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59-160.
[5]施华,洪盼盼,潘兰霞.脐灸治疗促进术后胃肠道蠕动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4):46-47.
[6]俞慧仙,应学,张莹,等.足三里艾灸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时效性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2):186-187.
[7]王淑敏.温针灸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3):39-40.
[8]骆晓金.温针灸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110-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