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疾病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性支撑。本文阐述了我国当前放射医学技术以及医学影像技术所涵盖的技术类型,以期能够助推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放射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分析;发展
本文引用格式:岑科夫.探析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33,37.
0引言
就现代医学而言,放射技术属于物理学范畴,而医学影像技术则属于医学物理范畴,两类技术的共通之处是提升了疾病诊断准确率,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缩短了康复进程。因此,未来这两类技术仍旧是医学疾病诊断的重点发展领域。
1CT技术
CT技术也即CT诊断技术,是一种凭借X射线技术而存在的疾病诊断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实现对患者身体的全面检查。针对人体检测而言,CT技术穿透性极强,在检查过程中,其可以借助探测器进行全面检测,然后将患者身体病变情况予以成像,再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成像信息汇总并传输至主控制平台,而该平台则可以分析与处理相关数据信息,最后显示器会显示检查结果,而检查结果也能以胶片的形式展现在患者与医生面前。所以患者在接受完此项检查后,医生多能依据胶片检查成像图分析出患者罹患疾病部位[1],并进一步判断疾病类型,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患者予以救治。因此,CT技术实则是借助了现代放射医学技术,然后经由影像成像技术形成的新型检测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有所发展的表现。当前多数医院都已经将此项技术应用在了疾病诊断中,医生借助此分辨率较高的医学成像图,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治疗服务,而此技术也不负众望的承担者诊断重担。
2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也即是借助原子核会在强磁场内出现共振的原理,将共振时所产生的信号予以收集、重建的成像技术。此项技术与其他成像技术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这项技术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将远远超过其他医学成像技术,所以磁共振成像在疾病诊断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优势,如能够直接作出冠状面、横断面以及矢状面等不同维度的体层图像,但是却不会出现CT检测中常见的伪影;另外,此项技术在进行血管造影时也无需为患者注射造影剂;加之此技术无电离辐射,所以也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磁共振成像在医院中的应用范围较广,普遍存在于以下检查中:第一,头部检查。磁共振成像应用在头部检查中,能够有效分辨脑白质与脑灰质,并且在检查多发性硬化方面的效果要优于CT,在检查脑肿瘤、脑梗塞、脑出血等时[2],效果则与CT类似,即便是对于CT难以显示的较小脑梗塞也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只是对于钙化灶的显示不是十分理想;第二,脊柱检查。对患者行磁共振成像脊柱检查时,无需使用造影剂便能区分硬膜外脂肪、硬膜囊以及脊髓,并且能够很好地诊断脱髓鞘病变、脊髓空洞症以及肿瘤[3],也能显示微创椎体脱位或是骨折,特别的是,此项技术能够有效地观察患者脊髓损伤情况,有助于显示椎间盘病变,可以区分髓核与纤维环,应用优势显著;第三,四肢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既可以辅助CT与常规X射线完成对骨质病变的有效显示,也可以显示患者肌肉病变与软组织病变,尤其是在检查急性骨髓炎时,此检查方法的灵敏度较高,当然,也常常被用在膝关节半月板检查中[4];第四,盆腔检查。磁共振成像技术并无辐射损害,所以此技术特别适合于胎儿与孕妇检查中,而对于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直肠方面的检查,其效果也优于CT检查;第五,胸部检查。在胸部检查方面,虽然磁共振成像检查肺部功能的效果不如常规X射线与CT,但是在纵隔检查方面却优于CT检查,并且即便不使用造影剂,也能分辨肿物与纵隔血管;第六,腹部检查。当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腹部检查后,可以检查肾、脾、胰、肝等器官,且也无需造影剂并能进行尿路造影、胰胆管造影。
3X射线技术
X射线发现于1895年,是一种电磁波,用肉眼并不能看到这种射线,然而其与部分化合物作用后会产生荧光,便能展现出来,另外,X射线会在磁场与电场中出现偏转,从而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并且其能够穿透物质,但是穿透效果与否又取决于被穿透物质性质,而在作用于人体后,可以破坏活体细胞。当X射线应用在组织器官病变诊断中时,不同的机体组织器官会对X射线出现不同的敏感程度,所以受损程度也不一致。
而放射医学技术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之前,X射线影像分辨率较低,并不是很清晰,而在这之后,基于放射医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成像系统,所以X射线也有了新的进步,加之此时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更是助推了X射线诊断的前进,也使得医学影像技术更近一步。在八十年代之后,磁共振、X射线等技术互相配合,各自展现出了在不同病变诊断中的优势,极大地提升了疾病诊断率,也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
4分析影像
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也助推了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最初分子影像技术多用于纤维分辨,而该技术也凭借其较高的分辨能力,能够达到分子层面与细胞层面[5],并且可以在依托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纳入解剖学原理,从病理角度切入,实现对图像的细致性分析。其实,分子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与分子生物学的有效结合[6],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可靠性支撑。分子影像技术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是在2000年,当时此项技术便能实现对影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将生物过程完美地展现出来,而现如今,核医学成像技术也是在此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介入放射学技术
介入放射学于1967年提出,其以医学影像设备为引,将临床诊断学以及影像诊断学作为基础,可以借助导丝或是导管等器材实现对疾病的有效诊断,所以该项技术有两项基本内容,其一是在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上,依托导管等技术,借助影像监视完成非手术治疗;其二是在影响监视作用下,借助导管与经皮穿刺等技术,获取生化资料、细菌学资料与组织学资料[7],完成对病变性质的确定。因此,也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介入放射学便是以影像医学为引,为现代医学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手术方法与给药途径,较之传统手术方法与给药途径,无疑前者更为简便、有效。而介入放射学技术的诊疗范围也比较广泛,如:第一,可以用于全身部位的血管造影诊疗;第二,可以辅助胰腺癌、肾癌、食管癌以及肝癌等的治疗;第三,对于肾囊肿以及肝血管瘤栓塞术也大有裨益[8];第四,还可以应用在子宫肌瘤以及宫外孕等的治疗中。
6结论
当前不论是放射医学技术还是医学影像技术,都能清楚直观地显示患者患病区域,为诊疗提供依据,所以这两项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研究者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多项学科中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改造与完善,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燕.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2):115-116.
[2]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212.
[3]马秀敏.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156.
[4]李艳卫.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4):100-101.
[5]于大伟,曹章.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1):125-126.
[6]陈水德,龙世亮,游剑雄,等.现代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4):26-28.
[7]袁超,余鎏.关于放射医学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01):191-192,195.
[8]张庆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1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