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共情干预训练对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从山东省内三所职业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中,选取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名。实验组进行共情干预培训,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应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JSPE-NS)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组护生共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or P<0.01)。结论共情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生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共情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何冰,李文周,范静波,等.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67-368.
Intervention Research of Senior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Empathy 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HE Bing,LI Wen-zhou,FAN Jing-bo,WANG Juan-juan,LIU Jin-feng
(Weif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Qingzhou Shandong)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training and intervention on empathy ability of senior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Methods Atotal of 90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5 cases in each.The stud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the training for empathy course,and the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with the JEPE-NS scal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total empathy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or P<0.01).Conclusions The tra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empathy ability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pathy ability of senior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Enior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Empathy ability
0引言
有效的护患沟通是高效护理的基础,而共情是护患沟通的精髓。共情,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也是一种既能充分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认识、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1]。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更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在护理活动中老年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体现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职业之爱,唤起老年人美好生活的信心及战胜疾病的勇气。共情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得到显著提高[2-4]。因此,共情的培养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应该引起重视。为此,我们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储备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共情干预,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山东省内招生的某三所职业院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选取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院校的3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实验组45名,对照组45名。研究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在临床见习过半年。被试学生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条目。②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JSPE-NS):该量表由邱志军等[5]编译,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于护生的共情研究量表。该量表由邱志军等[5]编译,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于护生共情研究的量表。该量表包含观点采择、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正向和反向计分各10条。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其共情水平越高。本研究组成员对量表统一得分标准和指导语,正确记录各项目的测试得分情况。
1.2.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不采取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2学时的共情干预,时间为2019年6月-7月上旬课外活动时间。实验组设立自身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干预前后的对照。研究组成员统一制定和学习干预方案,每阶段实施干预前研究组成员进行一次统一培训和演练,保持干预措施的一致性。具体干预方案见表1。
1.2.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被试的一般资料情况
被试90名护生的测试结果均纳入分析,详见表2。
2.2两组受试对象干预前后共情能力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JSPE-NS共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共情干预后,干预组的共情总分及三个维度得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干预组干预前后共情能力得分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的共情总分及三个维度得分均大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3.1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水平有待提高
依据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的评分标准,本研究中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得分干预前分别为106.42±13.21,105.78±11.27,与专科层次护生(107.16±17.20)分[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某些本科院校护生[7-8]的研究结果。说明本次调查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护生整体共情能力一般,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原因可能是在校护生年龄偏小,受社会环境影响接触手机和网络的时间较多,和周围人交往机会减少,且多数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遇事时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将影响护生的共情能力。另外,在校期间见习时间比较短,与患者接触时间比较短,难以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个维度的排序依次为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皮亚杰[9]研究认为,当个体具备了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后,才能客观地从多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本专业护生可能因为观点采择能力较低,尚不能充分感受病人的患病和住院过程,因此影响了共情能力的总体水平。另外,护生所在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而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相对较少,加上护生尚未正式进入医疗机构工作,缺乏经验积累也是导致观点采择得分偏低的因素。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维度得分较低,原因可能是因为见习时间较短,尚不能完全经历病人的患病及住院过程,与护理对象距离尚远,不能够站在护理对象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和运用共情技巧,不能完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主动的护理,所以虽然他们努力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尚不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护理。
3.2共情培训课程可有效提高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
本研究组针对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这一固定群体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发现实验组在干预后JSPE-NS共情能力总分和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的JSPE-NS共情能力总分及三个维度得分均大于干预前,(P<0.05),证明了本研究采用的共情干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该研究在课程中进行了共情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配合角色扮演、情感交换、感受分享等多种教学方式唤起护生的共情意识,基于共情的联系创造适宜的环境让护生融入相应的角色,引导护生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重新理解自己的认知,增加护理老年人的经验,进而调整自己的观点与行为,达到同服务对象共情的目的[10-12]。通过组织去“医养结合”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让该专业学生有机会接触老年人,认识老年人的特点,让他们提前适应以后的服务群体,可提前定位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关注老年人、接触择能力较低,尚不能充分感受病人的患病和住院过程,因此影响了共情能力的总体水平。另外,护生所在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而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相对较少,加上护生尚未正式进入医疗机构工作,缺乏经验积累也是导致观点采择得分偏低的因素。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维度得分较低,原因可能是因为见习时间较短,尚不能完全经历病人的患病及住院过程,与护理对象距离尚远,不能够站在护理对象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和运用共情技巧,不能完全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主动的护理,所以虽然他们努力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尚不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护理。
3.2共情培训课程可有效提高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
本研究组针对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这一固定群体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发现实验组在干预后JSPE-NS共情能力总分和三个维度的得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的JSPE-NS共情能力总分及三个维度得分均大于干预前,(P<0.05),证明了本研究采用的共情干预课程可以有效提高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该研究在课程中进行了共情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配合角色扮演、情感交换、感受分享等多种教学方式唤起护生的共情意识,基于共情的联系创造适宜的环境让护生融入相应的角色,引导护生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重新理解自己的认知,增加护理老年人的经验,进而调整自己的观点与行为,达到同服务对象共情的目的[10-12]。通过组织去“医养结合”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让该专业学生有机会接触老年人,认识老年人的特点,让他们提前适应以后的服务群体,可提前定位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关注老年人、接触老年人、热爱老年群体、培养服务老年人的意识,在服务中提高共情能力。
本研究中对护生短期共情能力的培训效果较好,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应把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延伸入课堂,以期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将来管理、服务养老产业的质量,让从业人员获得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增加从业人员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权,张宁.论共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4a):15-16.
[2]彭司淼,李乐之.共情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护理学报,2012,19(9B):4-7.
[3]李丽红.本科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13:1.
[4]Kathleen A.Medical education:impact of communication training on physician expression of empathy in patient encounters[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9,75(1):3-10.
[5]邱志军,姜娜,李国平.跨理论模式在高职护生共情培养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4,4(28):1516-1517.
[6]邱志军,刘可,姜娜.湖南省高职护生共情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8-71.
[7]刘丹,王高频,郝春艳.本科护生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6):124-126.
[8]左敏.本科护生共情和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全科护理,2015,25(13):2462-2464.
[9]王惠.小学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干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10]戚秀华.护士共情能力对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15):22-23.
[11]赵兴娥.高职实习护生共情能力的临床培训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4(3):159-160.
[12]王钰,刘革新,吴建.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3):1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