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时段内诊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予以回顾分析,统计患者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状况。结果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率(65.71%)较高于阴性出血率(34.29%),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64.29%)较高于阴性率(35.71%),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呈现正相关,即根除感染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柯文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115,118.
0引言
肝硬化作为慢性进行性肝病,是因诸多病因间协同作用导致的肝脏弥漫性损伤,而胃底静脉、食管静脉等部位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高发并发症,若未及时处理,则会因大出血诱发机体死亡事件[1,2]。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时段内诊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予以回顾分析,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时段内诊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予以回顾分析,包括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上限为76岁,下限为30岁,平均年龄为(63.49±7.37)岁;肝硬化类型:46例为肝炎后肝硬化,35例为酒精型肝硬化,9例为其他肝硬化;肝功能等级:45例为A级,32例为B级,13例为C级;食管静脉曲张等级:21例为轻度,54例为中度,15例为重度。
1.2方法
对患者施以内窥镜检查,以此评估胃和十二指肠病变状况、胃底静脉、食管静脉等部位静脉曲张状况,再依据“13C-呼吸试验”评估机体是否表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若为阳性则为感染[3]。
1.3统计学处理
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统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90例肝硬化患者中,48例表现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占比为53.33%,包括A级感染20例(41.67%),B级感染18例(37.50%),C级感染10例(20.83%),数据间比较无意义(P>0.05)。而在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中,轻度感染21例(43.75%),中度感染19例(39.58%),重度感染8例(16.67%),数据间比较无意义(P>0.05)。
2.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5例,占比为38.89%,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23例(65.71%),阴性出血12例(34.29%),即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率较高于阴性出血率,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2.3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患者中合并消化道溃疡共42例,占比46.67%,包括幽门螺杆菌阳性27例(64.29%),幽门螺杆菌阴性15例(35.71%)。即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较高于阴性率,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2.4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的相关性
23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患者中,13例为静脉曲张破裂,8例为溃疡出血,2例为其他原因;12例幽门螺杆菌阴性出血患者中,7例为静脉曲张破裂,5例为溃疡出血,0例为其他原因,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凶险性、常见性和高发性的特点。是因肝脏静脉血运障碍,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若存在大出血事件,必将会因处理不到位或不及时,威胁机体生命安全。和健康群体相比,若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表现为门脉高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前者,还可称为“肝源性消化性溃疡”。原因为:一旦机体表现为门脉高压,血浆白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且在脏器瘀血的前提下进展为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甚至还表现为胃肠激素失衡[4-5]。
诸多学者认为除上述诱因外,肝源性溃疡还是由以下因素导致,譬如肝脏丧失解毒能力、免疫功能障碍、胆汁反流和重症内毒素血症,甚至还和肝脏灭活丧失、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相关性。虽在临床试验调查中,可知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间呈现相关性,但尚未明确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间的对应关系[6]。
本课题可知,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率(65.71%)较高于阴性出血率(34.29%),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64.29%)较高于阴性率(35.71%),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活动炎症反应呈现相关性,特别是在机体门脉高压条件下,血液循环速度的减缓,使胃、十二指肠等部位诱发静脉淤血,最终导致曲张破裂出血,且在胃黏膜持续性损伤的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越为严重。为杜绝此类现象,可指导肝硬化患者定期施行生化、胃镜及幽门螺杆菌等检查,若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则应立即施以根除操作,预防进展为消化性溃疡,以免引起不可预料的后果。
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中,应从以下层面入手:
(1))阿莫西林联合呋喃唑酮。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的“黄金组合”,备受医疗领域的重视。传统抗生素治疗中,阿莫西林联合克拉霉素虽药物不良反应较低,但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难以起到根除效果,而呋喃唑酮耐药性极低。另外,抗生素存在极高的胃肠道刺激性,若胃酸度较高难以起到抗菌效果,即可在饭后0.5 h服用,早晚各1次,减轻胃肠道刺激。(2)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铋剂。常见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不推荐奥美拉唑,原因为前者具有疗效佳、作用稳定和根除率高的优势,譬如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及雷贝拉唑等,铋剂则为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肠溶性,于空腹给药下可快速达到最佳血药浓度;铋剂则需在酸性环境下对胃黏膜予以保护,既可在饭前0.5 g服药。正常情况下,给药周期为10-14d,待疗程结束后于1个月后复查,鉴别是否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7-8]。
总之,针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呈现正相关,即根除感染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定祥.埃索美拉唑及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对肝硬化患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J/OL].抗感染药学,2019,06(06):1050-1051.
[2]张莉,李杰.幽门螺杆菌感染肝硬化中血清降钙素原、血氨水平和白介素-8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07):505-508.
[3]张东伟,杨长青.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研究[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9,8(02):94-96.
[4]杨凯.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0):103-104.
[5]王琰.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163-164.
[6]何永康,袁雪梅.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05):272-275.
[7]胡冰,江波,荣根满.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109-110.
[8]王雷,李成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鹿城区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发病的影响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02):150-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