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为对照组,一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30.8±5.4)min,球囊扩张时间为(73.4±11.5)min,急诊抢救时间为(31.9±5.4)min,住院时间为(9.2±1.7)d,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未见死亡,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20%(3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减少患者死亡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程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陈小红.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324+326.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发病较急,病程发展快,致死率十分高[1]。对于急诊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十分重要。为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及护理效果,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为对照组,一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年龄34-65岁,平均(47.6±2.1)岁,其中男性15例,女性25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67岁,平均(46.4±2.3)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合并基础疾病患者11例。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护士遵医嘱对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和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首先,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护理流程,内容如下:接诊后,总台使用1 min时间完成调度,2 min内进行初诊,在电话内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情况,确定并评估患者的病情,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单的抢救;达到现场后,观察患者面色与意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史、伴随症状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并计算其危险指数;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给与抢救措施;护士需要在5 min内完成生命体征检查,打开静脉通路,快速给与吸氧,并及时给药,迅速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状态。患者病情进入稳定之后,及时的安抚患者情绪,并平稳快速将患者转运到医院,转运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与医院接诊人员联系,让接诊人员做好接诊准备。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具体指标包括院前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实验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值进行检验,P<0.05代表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抢救效果。实验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30.8±5.4)min,球囊扩张时间为(73.4±11.5)min,急诊抢救时间为(31.9±5.4)min,住院时间为(9.2±1.7)d,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分析。实验组未见死亡,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20%(3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4444)。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一般与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相关,该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并逐步对患者心肌功能产生损害[2]。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院急救护理十分重要[3]。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可以缩短护理所消耗的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为(30.8±5.4)min,球囊扩张时间为(73.4±11.5)min,急诊抢救时间为(31.9±5.4)min,住院时间为(9.2±1.7)d,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结果提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减少了院前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急诊抢救时间,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护理内容和护理步骤,实施过程中,护士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内容,该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具有明显的流程化和标准化特点,它的实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机[4-5]。
数据结果2.2显示:实验组未见死亡,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20%(3例),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4.4444)。本组数据充分佐证了上述观点,说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曹英慧[6-8]等在其研究中也指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为1%,低于常规护理下的12%,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与本次研究所论证的观点基本一致,均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可能是由于病例数的选取或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的。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减少患者死亡率,建议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园园,郭晖,赵常亮,等.院前急救护理衔接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3):90-91.
[2]廖茜.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6,22(10):96-96,97.
[3]谢建仪.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6,14(12):1262-1264.
[4]陈明花.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09-111,155.
[5]李荣彦."四化"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5-17.
[6]曹英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6):2304-2305.
[7]黄春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667-669.
[8]刘丹,陈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2):4695-46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