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司国民教授,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师从伤寒大家李克绍,精通仲景之学,擅长六经辨证治疗内科常见疾病、疑难杂症。
关键词:六经辨证;司国民;名医验案
本文引用格式:解敏敏 , 司国民 . 基于六经辨证分析司国民教授医案 3 则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6):195,197.
1颈肌综合征(太阳病)
王某,女,31 岁,2017 年 3 月 23 日初诊。主诉:颈部及双肩疼痛、拘急不适 3 月余。
患者 3 月前受凉后出现颈部及双肩疼痛、拘急不适,伴有双上肢不适,头晕头痛,行颈部及颅脑 CT 未见异常,口服西药(具体不详),效差。现症见:颈部疼痛、拘紧不适、怕凉,伴有双肩、双上肢酸痛,头晕头痛,枕部疼痛为主,无双手麻木, 无口眼歪斜,烦躁易怒,情绪差,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 脉弦。六经辨证:太阳经病。治法治则:解肌发汗,通经活络。处方:葛根 30g,桂枝 10g,白芍 15g,炙麻黄 4g,木瓜 10g,桑枝 10g,鸡血藤 20g,天麻 12g,川芎 10g,香附 10g,郁金 10g,甘草 10g。7 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1 周后复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效不更方,于上方加减化裁,经治 3 周症状基本消失。
按:颈肌综合征是指由颈部肌肉及其它软组织的病变, 刺激或压迫其周围重要组织,如臂丛神经、交感神经、颈总动脉 ( 颈动脉、椎动脉 ) 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1]。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手机、空调的普遍应用, 颈部长期不正确的姿势和受凉,颈肌综合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颈项部拘急不适,项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开, 阳气率领津液到达体表濡养筋脉、肌肉,太阳经受邪,营卫滞涩,经气不利,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故疼痛、拘急不适。该患者因受凉出现颈肩部不适、怕凉,头晕头痛,为太阳经受邪, 气血不能濡养肌肉筋脉。《伤寒论》第 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故用葛根汤发汗解表,恢复太阳气化功能。葛根味甘,平,《内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 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故葛根升津液,起阴气,濡润太阳筋脉。白芍木瓜汤通经活络,木瓜化湿生津濡润筋脉,桑枝苦平,利关节,行水祛风。鸡血藤苦、甘、温,入肝经,有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之功,行补兼备。天麻甘、平,平肝熄风,止痉, 善治风(虚风、实风)。川芎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善上行,治疗头痛,加香附、郁金行气解郁。
2失眠(阳明太阴合病)
孙某,男,43 岁,2017 年 2 月 13 日初诊。主诉:失眠伴胃脘部胀满不适 2 年余。
患者 2 年前因饮食不规律出现胃脘部不适,未予特殊处理,后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口服佐匹克隆 1 片 qn,效差。现症见: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难眠,多梦,胃脘部胀满不适,烧心,时有胃痛,嗳气,口中有异味,食欲差,无恶心,无口苦口干,纳少,睡眠差,大便稀,1 天 1~2 次,小便正常。舌暗淡,苔厚,脉沉。六经辨证:阳明太阴合病。治法治则:辛开苦降。处方:清半夏 12g,黄连 10g,黄芩 10g,干姜 10g,枳实 10g,厚朴15g,陈皮 10g,砂仁 6g,香附 10g,公英 10g,神曲6g,党参 15g,7 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017 年 2 月20 日复诊,诉睡眠明显改善,胃胀、烧心减轻,偶有胸闷,上方去香附、公英,加苏梗 15g,7 剂,水煎服,日一剂。1 周后三诊,诸症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两周症状基本消失。
按: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的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2]。《素问·逆调论篇》中论述“阳明者, 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 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阳明合一身阳气入太阴,阳明不降,阳不入于阴则夜不能寐,故患者入睡困难。患者胃胀、嗳气、口中有异味,属阳明病,是以胃肠为主的宜降则和的生理功能出现了异常,同时又伴有大便偏稀、舌暗淡、脉沉等太阴津液气化的异常,太阴有寒导致阳明不能合降,故患者表现为既有胃经郁热,又有太阴虚寒的症状。《伤寒论》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故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半夏辛平,消痞散结,干姜辛温宣散,温散太阴之寒,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以降阳明,党参、大枣补气生血以补中焦之虚,中焦健运,太阴得温,阳明得降,中枢气机通畅,水火既济,阴阳相交,阳入于阴而成眠。同时加枳实、厚朴、陈皮、砂仁等药降胃气、理中焦。司教授常用药对香附、公英,以行气清热,达肝降胃,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疗效确切。司教授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患者虽表现为失眠,但本质是阳明有热、太阴有寒,用药上侧重温开太阴、苦降阳明,阳入于阴则失眠自愈。
3 失眠(少阳病)
胡某,女,48 岁,2017 年 10 月 8 号初诊。主诉:失眠 3 月余。
患者 3 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失眠,后逐渐加重,口服阿普唑仑片方可入睡。现症见:入睡困难,易惊醒,健忘,思虑多, 心烦易怒,晨起口苦口干,两胁偶有不适,食欲不振,纳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脉细。六经辨证:少阳病。治法治则:疏解少阳,益阴安神。处方:柴胡 12g,桂枝 12g,干姜 6g,黄芩 10g,生龙骨 20g,生牡蛎 20g,夜交藤 20g,合欢皮 20g,知母 15g,浮小麦 20g,沙参 15g,炒酸枣仁 20g,甘草 6g,7 付,水煎服,日一剂。2017 年10 月15 日复诊,睡眠较前好转,口苦减轻,仍口干、心烦,两胁未有不适,上方去干姜,改桂枝为 6g,加郁金 15g,7付,水煎服,日一剂,经治 4 周失眠症状基本消失。
按:李克绍认为,少阳之气,以三焦为主要通路,充斥于表里之间,周行全身,生机活泼,不亢不烈,犹如旭日初升,故又名“少火”,它的特点是流通畅达,于一身通行自在,不郁不结,升降自如。该患者少阳被郁,郁则化火,火性炎上,上寻出窍,最常表现为口苦、口干等证,少阳经循行区域(两胁)瘀滞不畅,故表现为两胁不适。木气瘀滞不达,影响阳明合降, 表现为心火不能降,出现心烦易怒、失眠。郁火伤阴,表现为口干、脉细,阴虚日久,阴不敛阳,故夜不能寐。《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针对少阳病,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 ,干姜与桂枝兼顾中焦与外周的气化。牡蛎为少阳枢药,收敛固涩,配合 龙骨潜镇心火。知母甘寒入阳明,清热除烦。夜交藤甘、微苦、平,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合欢皮甘、平,入心、肝经,《本经》“主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炒酸枣仁甘、酸、平,补肝,宁心,敛汗,生津,三药共奏养血开郁安神之功。浮小麦 甘凉入心,能益心气、敛心液,沙参味苦、微寒,益阴安神,《名医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 补中”,合甘草、大枣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治疗脏躁。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 许榆盛 . 颈肌综合征的外用药治疗 80 例疗法研究 [J]. 中外医疗 ,2010,29(31):73+75.
[2]周仲瑛 . 中医内科学 [M]. 第二版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基于六经辨证分析司国民教授医案 3 则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21/20181221021739436.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