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方法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6:49: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效果。方法按不同的治疗方案把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60例分成两组,一组患者使用尿促性激素+人工周期疗法、作为参照组;另一组患者使用尿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作为治疗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的结果与参照组相较,治疗组优势卵泡个数更多,卵巢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体积皆要更大,体内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和孕酮等激素水平更高,成功妊娠率更高(P<0.05)。结论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采用尿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的方案有利于改善其子宫指标、提高妊娠率。

关键词:低促性腺激素;闭经;不孕不育

本文引用格式:马光喜,刘爱霞.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105-106.

0引言

对引起不孕不育的各种因素当中,低促性腺激素闭经由于会使性腺功能降低、机体内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的异常,所以最终导致不孕不育,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1]。而对于该类型不孕不育症患者,采取有效方法予以早期干预是很重要的。

\

 
1对象及方法

1.1观察对象。按不同的治疗方案把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60例分成两组,参照组患者年龄在21-38岁,平均(29.3±1.4)岁;病程为4-18年,平均(11.2±1.1)年。治疗组患者年龄在21-37岁,平均(28.7±1.3)岁;病程为2-16年,平均(9.7±0.8)年。入组患者皆有月经紊乱、继发性闭经等病症表现,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5 IG/L,另外剔出了生殖系统结构异常、男方因素不孕者。上述组间资料差异值比较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采取的是尿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于子宫撤药性出血的第五天,每晚口服补佳乐1 mg,持续用药3周;并于第16天开始,每天口服醋酸甲羟孕酮片10 mg,经期前一周左右停药,以此为1个治疗疗程;再将月经第五天作为下一个治疗疗程开始治疗的时间;在治疗4个疗程之后;于月经第三天,取75U促性腺激素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共计治疗5-7天;在此过程当中结合以卵巢生长情况作出对使用剂量的调整,当观察到卵泡恢复正常生长后,维持当时的使用剂量;人工周期疗法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

1.2.2治疗组:采取的是尿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其中尿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皆与参照组相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结合卵泡直径大小具体来确定如何给药,当卵泡直径介于18-20 mm后,停止用药、转为肌内注射用药,每次用药剂量在0.5万U-1万U;叮嘱患者于卵泡成熟当天或是次日同房,若经过了三个促排卵周期之后、仍然不能成功妊娠,则终止该治疗方案。

1.3内容统计。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子宫指标检测数据差异进行比较优势卵泡个数、卵巢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体积;另外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1年内妊娠情况进行统计;测定生殖激素水平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用以样本检测,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10分钟后,对血样当中的黄体生成素、孕酮、血清卵泡雌激素、雌二醇和催乳素水平进行测定。

1.4统计处理。全部资料用SPSS 2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关子宫指标数据差值的比较。治疗后的结果与参照组相较,治疗组优势卵泡个数更多,卵巢体积、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体积皆要更大,差异检验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
 

2.2激素水平差异对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体内血清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和孕酮等激素水平均较之于参照组更高,结果比值差异学显著(P<0.05),表2。


\
 

2.3随访1年妊娠率。治疗组1年内成功妊娠25例、成功妊娠率83.3%;参照组1年内成功妊娠16例、成功妊娠率53.3%;数据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5)。

3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下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女性患有不孕不育的风险越来越高,不孕不育症的发生与生殖系统疾病、激素水平等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低促性腺激素闭经不孕不育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不孕不育症类型。

研究表明,下丘脑和腺垂体异常会造成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的缺乏,亦或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突变会降低促性腺激素分泌量,这也是最终发生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对于女性而言,机体正常月经周期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共同参与实现的,不管是受到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一旦下丘脑和垂体发生病变,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便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性功能减退、闭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甚至是不发育等情况。女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患者就诊时的主诉主要就是闭经和不孕不育。

低促性腺激素闭经致不孕不育是以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低下为主要生理表现的疾病,如果未及时治疗干预的话,会进一步对乳房功能、生殖器造成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发生终身不孕不育的后果[2]。此类闭经患者,主要有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卵巢虽有卵子储备但并无卵泡发育,雌激素低落等特征表现。

尿促性腺激素是由绝经后妇女尿液当中提取获得的,是一种促性腺激素,其中含有卵泡雌激素与黄体生成素两种生物活性成分,临床主要用其来替代垂体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则是从妊娠妇女尿液当中提取获得,主要作用是促使成熟的卵泡排卵,将其用于妇科治疗,能通过促使卵泡的发育、成熟,恢复患者子宫大小和子宫内膜至正常生理水平[3]。

本次实验当中在采取人工周期疗法+尿促性腺激素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结果提示治疗组各项相关激素水平较之于参照组均有显著上升,而且在子宫体积、优势卵泡数量、卵巢体积和子宫内膜厚度上均见有显著改善,提示机体这时已经给成功妊娠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治疗组1年内成功妊娠率更高。

对于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患者而言,由于其机体长时间处在一个低雌激素的环境当中,所以卵巢可能对尿促性腺激素的应激反应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该类患者大都子宫体积比较小、而且内膜比较薄。由此提示,在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在使用尿促性腺激素的治疗方案之前,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其实际情况,适当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目的是对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进行调节,在当机体环境满足了生育要求之后,再使用尿促性腺激素启动卵泡生长,这样一来妊娠成功率会更高。但同时我们也认为,外源性的治疗也不能离开患者的自我调节,所以在不孕不育治疗当中,强调患者还是应该保持适宜的运动、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疾病和治疗,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内分泌水平。从而可见对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患者采用尿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工周期疗法的方案有利于改善其子宫指标、提高妊娠率。

参考文献

[1]敖卫红.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不育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5):4965-4966.
[2]窦玉平.促性腺激素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z1):35-38.
[3]呼琳.人工月经周期联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致不孕的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8):2989-2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