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6:25: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胸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双肺通气麻醉,研究组患者采取单肺通气麻醉,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科手术中应用单肺通气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发生率,改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肺通气麻醉;胸科手术;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徐红娟.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46+48.

0引言

胸科手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类型,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麻醉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实施胸科手术过程中,受肺内分流形成、胸腔开放负压消失、通气功能障碍、纵膈神经反射丰富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机体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均会产生严重障碍。单肺通气麻醉属于临床常见的麻醉方法,在大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湿肺等疾病的治疗中可为手术操作营造良好的条件,术中交叉感染发生率低,可降低纵膈摆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本次研究以我院胸科收治的3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胸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18例,研究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46.27±9.42)岁,其中全肺/肺叶切除13例,血气胸开胸探查术5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为25-64岁,平均(46.22±9.38)岁,其中全肺/肺叶切除14例,血气胸开胸探查术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手术类型)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使用的麻醉诱导药物为维库溴铵0.1 mg/kg、丙泊酚1-2 g/kg、芬太尼4-6 g/kg、咪达唑仑0.1 mg/kg,术中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等临床指标,保持麻醉深度,调整麻醉用药剂量,听诊患者双肺部呼吸音。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成功并显露出声门后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研究组患者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导芯在导管插入声门内部后拔出,对导管中线位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准支气管后缓慢将其推入,通过听诊对支气管的位置进行判断,并在插管遇到阻力后停止操作。研究组患者完成插管后采用纤维支气管软镜配合双肺听诊进行定位,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单肺和双肺通气,潮气量设置为8 mL/kg,呼吸频率为12-16次/min,吸入氧浓度为100%,结合两组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对参数及时做出调整。

1.3评价标准。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临床指标,统计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发生率使用%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脉搏血氧饱和度(SpO)等临床指标使用(±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结果

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

 


3讨论

麻醉是胸科手术的重要环节,麻醉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手术效果。常规胸科手术麻醉中主要采取双肺通气麻醉模式,术中极易引发呼吸系统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对胸科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在术中避免对健侧肺造成损伤及引发术侧肺萎陷,为后期各项手术操作营造便利条件。单肺通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手术效果的提升,已逐渐成为胸科麻醉的主要术式[2]。

本次研究组中,采取单肺通气脉的研究组18例患者PETCO2数值高于对照组,SpO2数值低于对照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HPV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单肺通气麻醉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各类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安全性较高。与双肺通气麻醉相比,单肺通气麻醉模式下,医师手术视野清晰,可实时有效的双肺通气分离。胸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咯血、浓痰等症状,需在术中行支气管等部位的肿瘤切除,采取传统的总气管内麻醉模式极易导致癌栓、血、痰液、脓等物质流入健侧肺中,引发患者出现窒息、感染等方面的问题,部分患者甚至死亡。利用单肺通气麻醉模式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将其应用于肺部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手术操作中临床效果显著。胸科手术主要采取全凭静脉复合型麻醉,术前将患者静脉通道完全开放,并于右颈静脉内部的置管,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微泵维持分别使用的药物为丙泊酚、芬太尼、瑞芬太尼、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等,术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生命体征对药物剂量做出必要的调整。本次研究中采用双腔支气管单肺通气麻醉模式,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支气管导管型号,插管前期向气管气囊、支气管气囊等位置分别注气,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利用石蜡油进行润滑,并配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完成插管过程。术中如患者肺部声门阻力过大,需更换小型支气管导管完成插管过程,并在插管结束后对气囊和气管进行二次充气[3]。麻醉机与双腔支气管连接后需要加强通气的控制,如患者潮气量正常、呼吸音清晰、胸廓活动正常则可认为插管成功。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双肺通气模式操作相对简单,术中利用支气管封堵器配合机械通气完成手术操作,呼吸频率控制脉12次/min,并实施正压间歇性通气。

为确保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效果,需对肺部通气的分布进行控制,切除巨大肺囊肿、单侧肺大泡、支气管胸膜瘘、隆起部位及邻近气管的下段。实施单肺通气麻醉需要控制充气胀肺的频率,控制肺部萎蔫的时间,如患者肺泡长期处于萎蔫状态,极易引发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毛细血管通透性无法满足机体需求,肺复张过程中极易引发肺部水肿等问题。

术中需预防低氧血症,平稳实施麻醉,为缩短单肺通气时间,本次研究给予患者100%纯氧,术中选用的麻醉方法和麻醉剂需要避免患者出现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呼吸道及时进行清理,避免异物阻塞呼吸道引发血氧饱和度降低。术中需准确判断患者拔管的各项临床指征,完成手术后第一时间拔管,避免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由此可知,采取单肺通气麻醉的研究组胸科手术患者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呼末二氧化碳分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临床指标优于采取双肺通气的对照组患者,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数据对比分为,单肺通气麻醉的具体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庞登戈,池涛,罗诚.在单肺通气下进行手术对接受吸入麻醉的患儿肺部摄取麻醉药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8):81-82.
[2]邱琳燕.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2):192-193.
[3]林绍立,陈曲敏,洪甲庚.支气管封堵器应用于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单肺通气效果及其对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31(11):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2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