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串联质谱技术检测遗传代谢病的临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7 12:0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主要对遗传代谢病及串联质谱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别阐述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营养支持管理、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鉴别诊断及杂合子的筛查、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筛查、产前诊断、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疫防接种、眼科疾病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串联质谱技术;检测;遗传代谢病;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蒙娟.串联质谱技术检测遗传代谢病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30-31.

0引言

遗传代谢疾病种类较为繁多,其在新生儿早期无症状,且在发病初期症状无特异性。遗传代谢疾病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快治疗,在新生儿期筛查能有效防止脑损伤。串联质谱技术是一种有效快速的筛查与诊断方法,其在遗传代谢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

 
1遗传代谢病简介

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 IMD)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蛋白质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导致酶、受体、载体等的缺陷,使机体的生化反应和代谢出现异常,反应底物或者中间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遗传代谢病病种繁多,目前已发现超过900多种,总体患病率高达1:1000。遗传代谢病的特点:新生儿早期无症状;发病初期症状无特异性;出现典型症状时,脑损伤将不可挽回,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智能障碍。遗传代谢疾病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发现,尽快治疗,在新生儿期筛查能有效防止脑损伤[1,2]。

2串联质谱技术

串联质谱是由2个质谱仪经1个碰撞室串联而成,来实现对待测物的定性,通过样品加入定量同位素内标实现定量检测,也称LC/MS/MS。通过1次检验可完成多种氨基酸、酰基肉碱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技术,一次实验,只能检测一个指标,仅能实现针对一种疾病的筛查,而串联质谱技术,一次实验可同时检测数十种氨基酸、游离肉碱及酰基肉碱等代谢物,可以对40余种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代谢病进行快速的筛查和诊断。

3串联质谱检测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990年美国Milliton博士[3]将串联质谱联技术引入遗传代谢病检测领域以来,质谱技术以其具有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及快速检测的特点,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1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遗传代谢病检测的应用

据文献报道[4-6],遗传代谢病在危重新生儿中并不少见,大约有9%-10%左右的阳性率。新生儿急性代谢危象的临床表现大多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嗜睡、呼吸困难、呕吐、高氨血症、低血糖、代谢紊乱等症状,导致急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心肺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

不同的遗传代谢疾病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禁忌证也有所不同。如:甲基丙二酸血症和丙酸血症、枫糖尿症患者在急性代谢危象时,抗生素的使用应回避红霉素、阿司匹林,避免瑞氏综合征;尿素循环障碍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丙戊酸,丙戊酸对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有抑制作用,可加重高氨血症;脂肪酸β氧化障碍及肉碱代谢障碍患者,在急性期治疗中,静脉应用含糖液是关键,避免使用肾上腺素(促进脂肪分解)和丙戊酸(抑制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中链酰基辅酶缺乏症患者禁止补充中链脂肪酸等。急性期的精准治疗对于挽救生命、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3.2在早产儿营养支持管理方面的应用

有研究显示[7-9],早产儿氨基酸及肉碱代谢水平与足月儿存在明显差异,早产儿血甘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及游离肉碱水平显著降低;精氨酸和异戊酰基肉碱升高。这些结果提示早产儿存在氨基酸和脂肪代谢紊乱。在对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中,应监测氨基酸和肉碱水平,合理补充氨基酸和左卡尼汀,适当降低脂肪的供给以改善和纠正早产儿营养代谢状况[10,11]。

3.3在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鉴别诊断及杂合子筛查方面的应用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筛查指标是血苯丙氨酸(Phe)的浓度,但临床上可能出现一过性高苯丙氨酸血症,特别是早产儿,由于氨基酸代谢过程中所涉及的酶系统的不成熟,会导致血液中Phe的短暂暂时升高;另外,酪氨酸血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等也可引起Phe继发性增高(Phe>120mol/L、Phe/Tyr<2.0),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可鉴别和诊断高苯丙氨酸血症,减少了假阳性率,还可应用于杂合子的筛查(杂合子的Phe浓度、Phe/Tyr和Phe2/Tyr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12,13]。

3.4在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筛查中的应用

2004年顾学范等报道对104例,平均年龄为(4.8±4.2)岁,高危儿童行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疾病筛查,阳性率为9.6%,包括8种遗传代谢病,其中酪氨酸血症1例(临床特征:黄疸、腹泻),同型胱氨酸血症1例(脊柱侧弯、晶状体脱位、智力低下),鸟氨酸血症1例(反复呕吐),甲基丙二酸血症2例(反复呕吐、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丙酸血症1例(嗜睡、呕吐、抽搐、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3-羟基3-甲基戊二酸裂解酶缺乏症1例((反复呕吐、腹胀),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2例(智力低下、肌无力),酰基肉碱转移酶Ⅱ缺乏症1例(肌无力)。临床上也有多次报道类似案例,所以,临床上有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低血糖、高氨血症、黄疸、顽固癫痫、智力落后、运动不耐受等特征的儿童,都要考虑到遗传代谢病的可能。

3.5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产前基因诊断是遗传代谢病较可靠的诊断方法,基因测序检测到的部分变异,但并不能确定是否致病,原因在于缺乏特异性代谢物异常的依据,质谱技术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如果孕妇胎儿为有机酸血症患儿,其羊水中所含相关代谢物如酰基肉碱及有机酸水平增高[14]。韩连书[15]运用串联质谱技术联合气相质谱用对392例有机酸血症先症者孕妇进行了产前诊断,符合率达100%。

3.6对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肌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心肌扩展伴肥厚,心内膜增厚和硬化,可伴严重心率失常等,据有关文献报道[16,17],约有5%由遗传代谢病导致。以心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遗传代谢病有Barth综合征、Danon病、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及继发性肉碱缺乏症等。对心肌病患者使用串联质谱技术行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可筛查出一些由遗传代谢病引起的心肌病。通过对病因进行针对治疗可明显改善后心功能状态,甚至可完全逆转心肌病变。

3.7在疫防接种方面的运用

遗传代谢病患儿是预防接种的高危人群,有机酸尿症患儿存在潜在的代谢失调,接种后可出现急性代谢危象。杨艳玲、刘玉鹏等[18]报道有6例有机酸尿症及线粒体病患儿注射疫苗后猝死,因预防接种诱发急性脑病的甲基丙二酸尿症cblA 1例,所以在预防接种前需重视儿童的营养发育状况,对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等异常儿童应进行遗传代谢病等潜在疾病的调查,在疾病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再进行接种疫苗,以减少意外发生。

3.8在眼科疾病检测及疗效监测方面的应用

累及眼的遗传代谢疾病有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Ⅰ型、高鸟氨酸血症、酪氨酸血症Ⅱ型、Lowe综合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等。大多数患者出生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多数在入学以后因视力下降就诊发现眼科症状(散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而获得诊断[19,20]。

3.8.1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Ⅰ型是由于胱硫β合成酶缺陷导致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蛋氨酸)浓度明显升高,导致心、脑、血管、肾脏及眼等多脏器损伤,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治疗目标是降低血液甲硫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3.8.2高鸟氨酸血症是由于鸟氨酸转氨酶缺乏所致的遗传代谢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鸟氨酸在脉络膜内累积,导致高度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是主要症状。其血液学特征:鸟氨酸明显增高,肌酐降低。补充维生素B6、肌酐、赖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均能改善或抑制病症。

3.8.3酪氨酸血症Ⅱ型是由于酪氨酸转氨酶缺陷导致角膜增厚、掌跖及发育落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皮肤和神经系统症状。常在出生1年内出现眼症状,双眼充血、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21]。串联质谱检测:血酪氨酸显著增高、苯丙氨酸增高。治疗方案:限制苯丙氨酸、酪氨酸的饮食。

3.8.4Lowe综合征是以眼、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性疾病。代谢分析:尿多种氨基酸增高,半乳糖增高,血氨基酸及脂酰肉碱正常。临床表现主要以先天性白内障、严重智障和慢性肾衰为典型“三联征”。目前尚无针对性药物治疗,预后不良[20]。

3.9特殊试验前禁忌证的排查

一些先天性代谢病,如内分泌疾病、糖元异生障碍、糖元分解及脂肪酸利用障碍需做禁食试验辅助诊断。有些遗传代谢病患者禁食试验后体内毒性代谢产物产生会增加(如:原发性肉碱缺乏症、MCAD缺乏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死。因此,在进行禁食试验前应行遗传代谢病筛查,以排除脂肪酸氧化障碍。血游离肉碱、酰基肉碱等指标正常才可做该试验,已明确脂肪酸氧化障碍患者应避免进行禁食试验。

综上所述,串联质谱技术检测遗传代谢疾病正被迅速应用于医疗各个领域中,相信在将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顾学范.临床遗传代谢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杨艳玲.从病例开始学习遗传代谢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王维鹏,邹琳,王治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与产前诊断实验室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张永菊,王瑞芬.危重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6)897-898.
[5]钟丽霞,王鷁超,曹蓓,等.新生儿期高氨血症的临床筛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4):1879-1881.
[6]石惠英,杨长仪,张宝泉,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遗传代谢病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0):1556-1558.
[7]吴鹰军,吴时光,李思涛,等.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区别早产儿与足月儿血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7):1325-1328.
[8]闫磊,杨尧,王艳,等.足月和早产新生儿的LC-MS/MS氨基酸谱和酰基肉碱谱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8):791-794.
[9]王淮燕,蔡青,杨宇奇,等.早产儿全血氨基酸代谢的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8,25(4):388-391,421.
[10]杨宇奇,韩小亚,周红,等.早产儿游离肉碱和酰基肉碱代谢变化特点[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30):56-61.
[11]王德胜,冯丽燕,陈燕梅,等.左卡尼汀补充对早产儿血浆游离肉碱影响及其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0):3429-3431.
[12]顾学范.加强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治规范及预后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6):401-402.
[13]叶军.高苯丙氨酸血症的诊治及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2):197-200.
[14]韩凤,韩连书,王瑜,等.质谱技术检测羊水中代谢物产前诊断甲基丙二酸血症[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18(3):182-187.
[15]韩连书.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及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10):761-765.
[1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心肌病遗传代谢性病因的诊断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5):385-388.
[17]傅立军,陈浩.儿童遗传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3):965-969.
[18]刘玉鹏,吴桐菲,王海军,等.因预防接种诱发急性脑病的甲基丙二酸尿症cblA型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62-65.
[19]中国眼遗传病诊疗小组,中国眼科遗传联盟.眼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7):481-488.
[20]方方,刘志梅.儿童线粒体病诊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0):723-725.
[21]苏婷,王宏伟,孙蔚凌,等.酪氨酸血症Ⅱ型一家系调查及致病基因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51(3):169-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0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