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抽动障碍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盐酸硫必利口服治疗,观察组25例给予阿立哌唑口服治疗,再对比两组疗效及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lu水平为(54.2±7.8)μmol/L,Asp水平为(36.2±8.9)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抽动障碍采用阿立哌唑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关键词:阿立哌唑;儿童抽动障碍;血清兴奋性氨基酸;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吴灿灿,宋梓祥.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133+136.
0引言
儿童抽动障碍属于慢性、多发性神经性疾病,多表现为发声抽动或运动抽动、情绪障碍、强迫行为等。该病多针对10岁以下儿童,且男性多于女性[1]。MT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临床逐渐重视起谷氨酸及门冬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水平所引发的作用。本研究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并探究该疗效及对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影响。以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抽动障碍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为4-14岁,平均(8.4±1.2)岁,病程为9-30个月,平均(11.2±4.3)个月,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为(54.6±8.3)分;观察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为4-15岁,平均(9.1±1.3)岁,病程为8-31个月,平均(11.9±4.7)个月,YGTSS评分为(55.1±8.0)分。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YGTSS评分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盐酸硫必利(泰必利)片口服治疗,起始剂量25 mg/次,2次/d,药量逐渐增加,每次增加25 mg,最大剂量≤400 mg/d。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2.5 mg/次,1次/d,药量逐渐增加,每次增加2.5 mg,最大剂量≤10 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效果评定标准。疗效判定:根据YGTSS减分率评估疗效:痊愈即减分高于80%,显效即减分率60%-79%,有效即减肥率为30%-59%,无效即减分率低于30%。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治疗前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测定血清Glu及Asp水平。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且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对比。两组治疗前Glu、As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lu水平为(54.2±7.8)μmol/L,Asp水平为(36.2±8.9)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抽动障碍患儿多伴有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睡眠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严重不良影响[2]。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抽动障碍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遗传、环境以及脑神经递质水平失调相关,目前临床上已将脑神经递质水平对疾病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抽动障碍患儿多表现为脑内γ-氨基丁酸抑制功能降低,Glu及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水平升高,进而引发抽动[3-8]。
临床上泰必利是治疗抽动障碍的一线药物,但其作用有限,部分患儿应用后效果欠佳,此外治疗过程中还伴有记忆障碍以及锥体外系症状等。阿立哌唑具有稳定的多巴胺系统药理特定,存在拮抗多巴胺突触后受体、激动多巴胺突出前自身受体的作用,且能够有效控制副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Glu、As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效果令人满意[9-13]。
综上所述,儿童抽动障碍采用阿立哌唑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效果显著,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血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仁福,吴爱惜.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效果及对血清谷氨酸与门冬氨酸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5):32-33.
[2]谭新国,崔明湖.阿立哌唑对儿童期抽动症疗效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8):726-729.
[3]高蓉,周渊东,黄自勇,等.阿立哌唑及氟哌啶醇治疗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开放性对照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4):300-302.
[4]董茜雁,冯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8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4,29(5):40-41.
[5]胡晓凤,王芳,郁昊,等.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阿立哌唑及利培酮治疗效应的关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8):454-458.
[6]郭芳,秦鑫,郭素芹,等.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767-1768.
[7]赵指亮,郭平,郭华.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9):111-113.
[8]何国琪.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随机对照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9):448-450.
[9]李香玉.清心疏肝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v.25(34):168-169.
[10]赵指亮,郭平,郭华.阿立哌唑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对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9):111-113.
[11]郭芳,王俊波,郭素芹,等.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儿童少年抽动障碍疗效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7):81-83.
[12]白云洋,张婷婷,韩静艳,等.阿立哌唑联合认知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抽动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25):114-117.
[13]陆聪,张文锐.氟哌啶醇联合托吡酯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业,2018,v.27;No.465(14):59-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