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进行高渗性药物输液患者100例,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纳入50例患者,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予以PDCA管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输液后4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8.0%,相比对照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且静脉炎严重程度相对更低;研究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中具有明显效果,且PDCA循环管理更令患者满意。
关键词:PDCA管理;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刘莎,李金转,陈慧.PDCA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42-43.
0引言
高渗性药物指的是一类渗透压超过450 mOsm/L药物。在当前临床上高渗性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1]。此类药物易对患者静脉造成刺激,从而导致发生静脉炎,既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也影响到静脉输液质量、输液安全性。而PDCA循环管理是一种结合“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管理方法。该护理管理方法在高渗性药物输液临床护理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探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进行高渗性药物输液患者100例,依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纳入50例患者。对照组纳入男性3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43-74岁,平均(54.6±4.2)岁,用药次数(3.27±1.42)次;研究组纳入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44-75岁,平均(54.9±4.3)岁,用药次数(3.32±1.46)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输液选用输液泵、静脉留置针及贴膜等均为同一型号,患者高渗性药物选用包括20%甘露醇、浓度10%氯化钾及复合氨基酸。患者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权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临床予以常规护理,需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药物相关知识教育、规范性静脉穿刺,当发现患者存在静脉炎症状时需予以及时的处理干预。研究组进行PDCA循环管理:
(1)计划: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全科护士参与分析、讨论,针对高渗性药物输液过程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静脉炎发生原因包括:①使用药物因素。当高渗性药物经静脉高速输注时,患者血浆的渗透压水平将上升,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低氧、脱水、充血以及水肿现象,导致血管收缩并发生痉挛,进而导致局部的血小板聚集,促使机体释放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2,静脉壁的通透性增强,并导致发生炎性改变,高渗性药物促使机体释放组胺,并使静脉的收缩变硬,患者产生疼痛感,当药液外渗时,还可引发周围组织的损伤或坏死现象。②患者因素影响。多数老年患者的静脉壁发生硬化,其血管较细、脆,因此,静脉穿刺处的针孔往往不易闭合,更易因药物外渗发生静脉炎。③给药途径影响。对于刺激性较强的高渗性溶液,在治疗应用中往往需要延长输注时间,更易对患者血管造成刺激,在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往往易引发浅表性的静脉炎,对此类药物需尽可能选择中央深静脉滴注给药。④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影响。当静脉内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塑料管放置时间过长更易引发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留置针与钢针相比较,留置针更不易刺破患者血管,因刺伤引发静脉炎几率相对更小,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过长则会与患者血管壁产生反应,进而引发静脉炎。⑤工作人员操作因素影响。由于高渗药物的浓度与颗粒均相对较大,导致此类药物在进行输注的过程当中,常易发生堵管、静滴不畅等状况,在临床当中多数护理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会挤压患者的输液导管,在挤压过程过大压力可能导致药液发生血管外渗,进而引发静脉炎。同时,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可能存在未严格参考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控制滴速输注、冲封管操作不规范、拔针操作等不规范的现象。⑥医生因素影响。部分管床医生对医嘱存在欠规范现象,医生的专科知识一般,且不了解在内镜治疗后的延续治疗方案选择,导致患者术后禁食时间过程,且上级医师未能及时进行修正或未能及时查看管床医生医嘱,在未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高渗性药物静脉输注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针对上述原因进行预防性支持,小组护士结合制定高渗性药物输液管理改进计划,加强对小组内护士的输液操作、药物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培训。
(2)实施:按制定的护理规范操作流程进行规范操作,组织护士参与留置针穿刺技能培训,要求在穿刺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避免因错误操作导致发生静脉炎。要求输液需选择合适血管,可选择中心静脉进行输液,若选择外周血管给药治疗,则应选则上肢弹性好、相对充盈且易固定静脉进行,尽量避免进行下肢输液。输液时留置针双侧的血管进行交替进行输注,以每隔6-8 h更换1次输液部位,可应用4-5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输液过程加强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高渗性药物的作用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增强患者输液过程的防范意识,在输液后尽量减少活动输液肢体,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当发现局部不适时,应及时通知护士进行干预处理。护士需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采用弹性排班制,确保每位护士在工作过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对于长时间输液患者,在交班后发现局部皮肤渗血、皮肤红肿时应及时交接下一班护士进行干预处理。要求对每位患者建立输液药物使用记录表,每天观察并记录护士交接班情况、输液过程用药情况及对输液异常的处理等。
(3)检查:科室护士长需定期对输液护理过程进行检查,包括检查护士对静脉炎防范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检查护士对其负责患者的用药情况、静脉炎知识知晓情况、巡房记录、护士交接班情况等。
(4)处理: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开会分析、讨论、总结,及时进行整改。每月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安全讨论,同时针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下一阶段护理内容,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过程。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种患者干预后静脉炎发生情况,静脉炎分级应用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对静脉炎的分级判断标准将患者静脉炎分为Ⅰ度-Ⅲ度;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情况,采用本院制定护理满意度调查评分表,该表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相对越高。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处理数据,静脉炎发生率组间对比χ2检验,护理满意度对比行t检验,P<0.05表示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后静脉炎发生情况。研究组输液后4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8.0%,相比对照组发生率明显更低
(P<0.05),且静脉炎严重程度相对更低。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对护理满意度评分(96.2±3.6)分,对照组患者干预后对护理满意度评分(88.1±3.4)分,研究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
3结论
高渗性药物在静脉滴注给药时往往输液时间较长,此类型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性较大,导致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而静脉炎既增加了患者治疗过程的疼痛感,同时也影响到静脉输液的质量及输液安全性等。临床上针对进行高渗性药物输液治疗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管理要求相对更严格[2-3]。研究通过对此类患者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结合各类护理措施以减少静脉炎症状发生,从而有效保护患者血管,降低输液治疗后并发症导致的疼痛与不适感。研究发现,经PDCA循环管理的研究组患者输液后4例发生静脉炎,发生率8.0%,相比对照组发生率明显更低,且静脉炎严重程度相对更低;研究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研究提示,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致静脉炎中具有明显效果,且PDCA循环管理更令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张惠,赵敏霞,刘锦屏.PDCA循环管理在预防可达龙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16(3):166-168.
[2]吴开促.运用PDCA循环管理预防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临床探讨[J].西南军医,2009,11(4):643-644.
[3]陈芳,丁宁.运用PDCA循环管理预防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6):144-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