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0例。分析患儿一般资料,并予以实验检查,包括病原菌常规培养、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测、轮状病毒检测等。结果500例患儿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发生率为48%。相比用药前,用药后腹泻发生率更高,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且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年龄分布显示8个月至3岁的患儿合并腹泻率最高,占65%。致病菌检查显示,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比最高,其次为细菌性肠炎以及真菌性肠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与患儿年龄以及用药情况关系密切,主要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腹泻;发病特点;临床检验
本文引用格式:李占文.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129-130.
0引言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发病群体为5~15岁儿童,具有较高发生率。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是一种不属于细菌以及病毒的微生物,也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1-2]。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在近年来逐渐上升,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偏小,且多数患儿合并腹泻症状,对患儿身心发育影响较大[3]。我院就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0例。男/女为273例和227例。年龄上下限为8个月、7岁,平均(4.20±0.21)岁。患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喘息等,且经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测均确诊为支原体感染。
1.2方法
500例患儿均予以支原体抗体IgM检测,对患儿静脉血液进行采集,采集量为2~3 mL,并放置于干燥试管内,经离心机对血液标本予以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后应用金标法、ELISA法试剂予以检测。
(1)轮状病毒检测:采集患儿粪便,并取生理盐水稀释,用量为粪便体积的9倍,取上清液进行观察,若显示红色线2条,则确定为阳性;若显示1条质控线,则为阴性;无红线显示则表示检测失败需要再次检测。
(2)细菌培养和鉴定:将患儿粪便标本接种至SS鉴定平板以及中国蓝平板上,于35℃下予以细菌培养,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菌进行鉴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5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合并腹泻的发生率,并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运行SPSS 19.0,上传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运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2.1腹泻发生率
500例患儿中,有2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发生率为48%。其中有81例患儿在用药前并发腹泻,占16.2%;有159例患儿在用药后并发腹泻,占31.8%。相比用药前,用药后腹泻发生率更高,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且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2年龄分布
2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中,有156例患儿年龄为8个月至3岁,占65%;有84例患儿年龄为3~7岁,占35%。年龄分布显示8个月至3岁的患儿合并腹泻率最高,占65%。
2.3腹泻致病菌分布
病菌分布显示,24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中,有123例患儿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占51.3%;有53例患儿为细菌性肠炎,病原主要为大肠杆菌,占22.1%;15例患儿为真菌性肠炎,病原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6.25%;49例患儿为其他,占20.4%。致病菌检查显示,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比最高,其次为细菌性肠炎以及真菌性肠炎。
3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童常见感染疾病,病原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其也是导致儿童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研究指出,小儿肺炎患儿群体中,有30%比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4]。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可存活在无细胞培养液中,并通过附着于宿主表面吸取宿主细胞营养而生长,对宿主细胞壁损伤较大,可诱发上皮细胞滑丝。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病情持续发展还可出现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脑炎、肾炎等,危害性较大,对患儿身心发育有较大影响[5]。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病相对隐匿且持续较长,常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肝脾肿大等,这是因为支原体侵袭,导致机体消化系统抵抗而产生的反应,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患儿血液细胞因子水平也会出现变化,继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而腹泻主要因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6-7]。
我院研究得出,500例患儿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发生率为48%。相比用药前,用药后腹泻发生率更高,数据对比显示差异较大且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可见,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腹泻的几率较高,且药物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发生存在联系,这是因为抗生素治疗导致患儿机体肠道菌群受到影响,导致肠道功能出现异常,无法正常调节体液等,继而出现腹泻。因此,临床上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需要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减轻对患儿肠道的刺激,预防腹泻[8]。
另外,在年龄分布方面,研究显示8个月至3岁的患儿合并腹泻率最高,占65%。可见,年龄越小的患儿,合并腹泻的风险更高,这是因为患儿年龄过小,机体本身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免疫功能、消化功能较弱,容易出现感染。因此针对年龄较小的群体,临床上需要重视其体征监测,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医师进行处理。我院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性肠炎在致病菌中占据较高比率,细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则排其次。轮状病毒主要在小肠绒毛远端上皮细胞胞浆内生长,受其影响,细胞绒毛明显变短,甚至脱落,还可释放病毒对细胞体液调节、电解质调节造成影响,诱发腹泻。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多发于年龄为8个月至7岁的儿童群体,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临床上需要加强对患儿病情体征的监测,合理选择抗生素,预防腹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肖新广,谷梅兰,张新明,等.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429-431.
[2]赖君.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9):7-9.
[3]姜之炎,王雪峰,王力宁,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中心流行性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376-379.
[4]曾玲.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2):141-142.
[5]Wang K,Man G,Yang M,et al.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from children with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eveals novel gene expression and immunodeficiency[J].Human Genomics,2017,11(1):4.
[6]许凤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J].医疗装备,2017,30(12):63-64.
[7]Xu JJ,Shu LH.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2018,20(1):37-42.
[8]李倩倩.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患儿的发病特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