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基层医院老年性白内障两种术式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8 09:3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以我院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3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组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测算对比两组患者实际获取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治疗有效率、视力恢复情况、散光度,以及并发症发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能助力患者临床病情的缓解和解除,提高患者在治疗后的视力,确保患者的眼压指标得到良好控制,降低患者发生各类临床并发症的可能性。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对比

本文引用格式:何建平.基层医院老年性白内障两种术式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99-100.

0引言

白内障是眼科临床患者数量持续增多的一种疾病。白内障的主要发病原因,包含因免疫代谢异常、遗传、老化、局部营养发生障碍、辐射、中毒等因素而引起的眼部晶状体功能紊乱,继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性质发生改变。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罹患白内障条件下,通常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存在导致患者因病失明的危险性。遵循现有的临床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知道,白内障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类疾病。而针对白内障的治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的常用手段[1],该种手术在患者治疗部位所产生的切口相对较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能支持患者获取到较为乐观的视力状况改善,并支持患者获取到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将我院3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选做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入选患者的裸眼视力以及散光度展开检查分析。所有入选患者经由接受B超影像学检查后均严格满足临床诊断标准,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61-87岁,平均(65.24±3.20)岁。治疗组15例,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64-88岁,平均(65.20±3.22)岁;其中需要对凝血功能有相关障碍以及视网膜有脱离危险的患者进行排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治疗组患者开展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麻醉,手术中麻醉药物的选用为2%的利多卡因(生产批号:9802022),所进行的麻醉为局部注射,剂量为5 mL(质量分数为2%),之后通过开睑器将患者的眼睑进行开睑,作透明角膜主切口3 mm,通过对黏弹剂进行适量的填充,注入到前房,进行环性撕囊,水分层,采用20000型超声乳化仪对患者的皮质以及晶状体核实施超声乳化处理,I/A吸除皮质,抛光后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人工晶体,I/A吸除粘弹剂,水密封切口。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超声乳化能量设置介于45%-65%之间,时间介于70-180 s之间,灌注压介于55-85 mHg之间。术后用药为左氧氟沙星滴眼液3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滴眼液)2周,0.1%溴芬酸钠滴眼液4周。

(2)对照组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麻醉同治疗组。麻醉后首先作角巩膜缘7 mm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要在刺破并且撕除前囊中央部分条件下,将晶体核完全娩出,运用白内障手动注吸针头吸净周边囊袋中的皮质,继而保留完整的晶体后囊,以及分布在周边位置的前囊。然后注入粘弹剂完成人工晶体的植入,缝合角巩缘切口,术后用药左氧氟沙星眼液3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滴眼液)2周,0.1%溴芬酸钠滴眼液4周。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之前1 d、术后3 d、术后30 d、术后90 d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以及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选做采用统计学SPSS 25.0软件,用±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视力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小于0.3的比例更低,术后视力为0.3-0.5的数量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的视力大于0.5的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治疗后的效果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指标均较佳,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更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


2.3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并发症状发生的概率的比较。在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对患者并发症状的发生概率进行比较,部分患者会出现系列并发症状,治疗组的患者在术中出现囊膜破裂1例,占一定的比例,撕囊失败的没有出现,术后出现眼角膜水肿的患者也没有发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维持在6%;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囊膜破裂的有2例,12%,撕囊失败的没有发现,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在眼科临床实践过程中,老年性白内障是具备常见性和高发性的致盲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主要引致原因,在于患者的晶状体组织结构发生蛋白质变性和混浊。

综合分析现有临床情况,白内障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概率较高,其发病频率也逐年升高,不仅对广大老年患者自身视力状况有所损害,同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和影响。对于白内障而言,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治疗技术在对患者晶体进行治疗之后,会让患者有好转,但是常规的手术方法会让患者的角膜内皮产生损伤,同时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产生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纠正巩膜粘连的现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巩膜变窄的情况,提高了手术治疗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安全性[2-3]。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的植入手术不仅手术风险小,治愈成功高,在一定程度上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也较小,另一方面,其手术对医生的专业操作技术和水平有更高要求,才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尤其对于白内障并发其他眼部疾病的老年患者而言,其治疗风险性因并发疾病的影响展示出提升趋势,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运用,在获取较好临床效果条件下,降低了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在临床中获取了较为广泛的实际应用空间[4]。

本研究中,对治疗组实施了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根据统计分析,其结果较为满意。两组术后前一月的视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术后90天的散光度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散光是直接影响术后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这可能与两组术式主切口大小等多种因素相关。不仅如此,手术中的并发症,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手术方法不仅促进患者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还实现了对患者眼压生理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良好控制和改善,展示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益。由此可以知道,运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性白内障引起的视力障碍,减轻患者的精神焦虑,减轻患者的压力,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其医学价值较高,值得基层医院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庆红.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6(06):105-107.
[2]王煜逍.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06):618-620.
[3]肖羽辉.除风益损汤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干眼症的临床可行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05):41-42.
[4]刘玉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58例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9):237+2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