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中FMEA模式的应用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7 15:38: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中FMEA模式的应用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主要为常规性风险管理,观察组60例,主要为FMEA模式管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肿瘤患者在PICC风险管理中采用FMEA模式时可有效降低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机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FMEA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费娟.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中FMEA模式的应用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292,308.

0引言

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得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护理技术。此种护理技术有对外周血管刺激小和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多被使用于肿瘤化疗、输注刺激性溶液、肠外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输血或反复采血及家庭病床的患者,现阶段逐步成为静脉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患者临床常会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以及导管滑脱、堵塞、静脉炎、局部皮肤反应、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选取有效方式降低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便十分重要[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科PICC置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0例,男31例,29例,年龄27~71岁,平均(52.16±1.26)岁,乳腺癌13例,肺癌14例,其它33例;观察组60例,男32例,28例,年龄26~71岁,平均(52.02±1.35)岁,乳腺癌14例,肺癌13例,其它33例,患者基础性数据并无较大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为常规性风险管理,分析置管及置管后常见问题,并依据问题制定干预方案。通过预案分析和控制,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整体干预效果。

观察组则为FMEA模式管理,首先成立FMEA小组,成员组成由工作3年之上的护理骨干,同时所有人员需通过置管护理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关资质。

首先从人、力、法、料等方面进行管理风险模式调查,依据严重度、探测度、发生频率进行评定各个环节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等级制定护理流程:分析认为对无法维护和后续护理能力不足的患者,主要的方式为专科护理人员培训,建立护理中心辐射一定范围患者,进行专门后续护理,提升整体护理能力;并发症处理不当问题,则主要由知识缺乏引发。主要应对方式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和理论考核,持续强化培训;导管滑脱问题则采用U型固定,也可进行弹性袜固定;导管血栓问题则主要采用适当的肢体活动、多饮水、应用材质柔软和管径适当的导管,也可需保证插管动作轻柔;健康教育效果差的问题多数分析认为属沟通问题,主要控制方式为强化沟通培训,对护理人员沟通过程和方式进行全程把握,有效提升沟通技能;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则通过三方管理方式化解,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管理,同时建立三方管理制度,定期考核确保落实到位。

专业评估,主要通过电话随访和现场调查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通过专家评定,分析整体护理效果,对护理方式提出有效改善方案。也可进行问卷调查,对问题进行统一整理分析。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种管理方式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主要分析患者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滑脱、局部皮肤反应、导管相关性血栓。(2)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整体满意度,其中主要选取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满分为100分,96分之上为十分满意,91~95分为满意,其它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处理患者数据,以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
 

2.2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为外周静脉插管,有刺激小和保留时间长等特点。但常会因为护理不当引发各种问题,因此需采用合适方式进行干预。本次主要采用FMEA风险控制,此种方式主要同过前瞻性计划,分析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继而为规范性方案提供风险评估依据。FMEA风险控制前首先成立风险控制团队,之后联合团队进行高危风险因素分析、讨论、制定有效护理方式[2-3]。由于团队内均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因此可保证护理风险的有效分析。分析后通过讨论制定风险登记评定,评定之后依据风险高低进行干预方式制定。

对于护理中后续护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则主要通过建立护理中心进行后续力量补充。同时对人员问题也进行知识考核、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控制。对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专业性技术问题也通过分析制定有效干预方式。由于FMEA风险控制主要为流程化风险控制,通过风险等级评定至护理方式制定都通过护理方式检验,因此所有护理方式均要通过质量验收[4-6]。在护理效果分析中,对不当地方进行有效改善,通过此种方式有效提升护理整体效果。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导管堵塞、滑脱、导管相关性血栓、局部皮肤反应等并发症率明显得到控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风险控制后护理效果更好,患者的整体护理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且导管相关并发症也得到了有效降低。和常规护理方式相比,患者经过风险控制方式护理后护理效果更有效,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采用FMEA风险控制可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尹哲,陈玲,曹艳.FMEA模式在肿瘤患者PICC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41(8):101-104.
[2]金丽,吴纯婉,吴秋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28-129.
[3]卞伶玲,杨金娜,赵益.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脱出率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28):2211-2211.
[4]许凤平,刘洁珍,冯飞,等.FMEA对留置PICC导管患儿预防非计划性脱管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3):409-410.
[5]吕澜,姚颖,李丽,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PICC置管化疗所致深静脉血栓[J].护理学杂志,2017,32(13):35-38.
[6]温静,王红新,李悦.52例留置双腔Power PICC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非预期拔管原因与对策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25-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