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13:58: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脾主运化理论,以及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脾主运化理论;儿科疾病

本文引用格式:雷露,史正刚.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20,222.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Theory in Pediatric Diseases

LEI Lu,SHI Zheng-gang

(Gans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Gansu)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of spleen theory,the sup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and the importance of spleen theory in pediatric diseases.

KEY WORDS:Theory of spleen regulation;Pediatric diseases

1传统医学对脾主运化理论的认识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脾为五脏之一,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侧[1]。张景岳首次概括性提出“脾主运化”理论[2],“脾主运化”是脾的一切生理功能的基础,包括“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既相互连续又相互包含的过程,二者同时进行。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谷精)和津液(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的生理功能[3]。

1.1“脾主运”概指三个方面

一指脾主转运水谷精微物质(脾运食物)。脾对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转输过程有两种形式:一者,“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即脾土位于中央直接散精;二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将水谷精微和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全身。二指脾主运行水液(脾运水液),一方面“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气转输两个方面的津液上输于肺,胃和小肠消化水谷所产生的水精,肾的气化作用重新吸收的水液。另一方面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一升一降,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之上散下输均赖于脾的转输[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都离不开“脾主运”生理功能的正常。三指脾主排泄浊毒物质,“脾主运”的生理功能正常,体内浊毒物质才能顺利排出体外,机体各脏腑官窍才能正常获取物质与能量。

\

 
1.2“脾主化”包涵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都有赖于脾气的推动,气化和转输,将摄入的饮食水谷化为精微物质,濡养脏腑官窍,四肢百骸。二是“脾主化”与精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密切,《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脾主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和津液才能化赤为血。三是脾能消化体内的浊毒物质,《慎斋遗书》云:“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脾为五脏中央土,“脾主化”将饮食物中的浊毒物质化灭,才能使人体健康,不受外邪侵袭。

2脾主运化理论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性

2.1从生理而言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认为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亦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万密斋《育婴家秘》指出:“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小儿“脾常不足”是脾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生理性不足,与成人脾气虚弱之正气亏虚大不相同。李东恒认为“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认为其余脏腑之病有待于脾的濡养滋化,脾胃伤则气血生化乏源,人体元气充足全有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胃所伤,正气不足无以御邪,则“百病由生”。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云:“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认为脾胃与五脏之气相使相用,脾气充则他脏受荫,脾胃强则抵御外邪能力强,机体不易受邪,正气得补,五脏得安[5]。小儿生理上“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尚未健全,所需水谷精气较成人更为迫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形神发育至完全的重要阶段。如若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继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故脾主运化功能于小儿显得尤为重要。

2.2从病理而言

《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心主血,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血的化源不足,则致心血虚。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肾中精气充养乏源,小儿生长发育生殖均受到影响。《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脾气健运,水谷精微才能化为津液滋养于肝,肝主疏泄才能正常运作,脾得肝之疏泄,肝得脾之滋养,肝脾才能协调。《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行水液,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水湿凝聚为痰,常引起脾系以外的疾病,溢于肌肤发为水肿,支撑胸肺而成支饮,留于腹腔则致腹水,影响到全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侣山堂类辨》:“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五脏功能相互影响,五脏之气相互为用,脾在中央为土以生万物,脾胃功能失常可导致百病而生。万全曰:“幼儿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视大人犹多也。”《育婴家秘》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6]小儿常常饮食不知自节,加之家长养护不当等常易为饮食所伤,较成人容易出现脾胃疾病,导致脾的健运失常,不能升清降浊,化生精微,消化吸收运输功能失职,患儿可发生纳呆、厌食、消瘦、疳证、腹胀、腹泻、便溏等脾系疾病。《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曰:“乳为血化美如饴,肉谷虽甘更乱真,到得后来能食日,莫教纵恣损脾阴。此言节其饮食之法也。”提到养护小儿时应节制饮食,时时不忘护养脾胃,才能使水谷精微化为营养物质。《幼科发挥·原病论》曰:“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也”[7]。认为人以脾胃为本,小儿脾常不足,调理脾胃尤为重要。“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正常,脾气旺盛,化源充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胃为本,一旦受损,则百病由生,小儿又脾常不足,故治疗调护之时应当时时不忘顾护脾胃。

3结语

脾主运化理论不仅是中医五脏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亦是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大法。近年来,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对脾主运化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使脾主运化理论不仅仅在消化疾病的治疗中大放光彩,亦运用各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传统理论的结合也将为脾主运化理论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

 
参考文献

[1]杨雪,陈国芳,刘超.限食疗法与中医“脾主运化”关系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7):1-3.
[2]周丽,贺龙刚.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11-13.
[3]周丽,纪立金,梁海凌,等.试论“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4):24-26.
[4]杨雪,陈国芳,刘超.限食疗法与中医“脾主运化”关系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7),1-3.
[5]魏明杰,彭明浩,张岩,等.“治脾以安五脏”理论对治疗儿童哮喘的指导[J].光明中医,2019,34(07),998-999.
[6]李艳生.万全中医儿科生理病理特点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7):122-124.
[7]孙娟,葛慧,闫瑢琦.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8(15):1672-27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1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