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口腔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1 15:06: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口腔菌群是口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总称。肠道菌群的平衡可以影响人体健康,口腔菌群同样影响机体健康,菌群的组成与口腔疾病和各大系统疾病均有密切关系。本文从口腔菌群的定义、组成、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分析口腔菌群与各个疾病例如的相关性,并讨论通过控制口腔菌群治疗疾病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口腔菌群;菌群平衡;口腔疾病;益生菌

本文引用格式:肖烨含,李晶晶.口腔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3-34.

0引言

在人体中有很多的微生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肠道菌群。但实际上在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口腔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仅影响口腔,更会对全身健康产生影响。

本文将主要简述口腔菌群与人体疾病的关系,首先从口腔菌群本身的概念进而延展到口腔菌群与口腔本身和全身疾病之间的联系,最后探究如何从口腔菌群入手改善机体的健康。

\

 
1口腔菌群

1.1口腔菌群的定义


口腔菌群顾名思义就是口腔中的全部微生物群落,暨口腔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总称。其中,口腔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在口腔中有超过700余种细菌被鉴定,它们主要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

1.2口腔菌群的动态平衡

在一般情况下,口腔中的微生物与人体保持着平衡,即在数量和种类上保持相对的稳定。但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一些特定菌种(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平衡被打破,引起某些机会致病菌致病,从而导致人体健康受到损害。

在口腔中的菌群并非只会存在于口腔中,它们可能会随着食物或者一些其他(例如唾液等)途径转移到人体中的其它部位,可能引起感染和局部的炎症反应。

1.3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

口腔菌群和宿主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方面:先天基因和后天习惯。

其中先天基因对口腔菌群的影响起主要作用,不同人基因表达上的不同会对口腔中微生物的数量产生影响。而后天习惯也会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睡前进食,就会对牙齿健康产生极大不利影响;抗生素和杀菌的漱口水会严重影响口腔菌群的数量,对平衡产生极大的破坏;过度吸烟也会造成细菌多样性降低,也会打破平衡;过度使用糖,则会导致龋齿的发病率直线上升。同时,在进行过口腔健康教育的地区人们的口腔疾病发病率会显著降低[1]。

2口腔菌群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口腔菌群的平衡被打破后,首先就会对口腔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口腔中的真菌,它们在口腔菌群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不会对口腔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平衡被打破,其中的念珠菌就会和其它的细菌真菌一同引发口腔疾病。比如口咽部念珠菌病--也就是俗称的鹅口疮,就是由念珠菌和口腔链球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口腔中的病毒,在一般情况下大多为噬菌体,这些噬菌体也会为维持口腔菌群的平衡做出贡献。但在特殊情况下口腔中也会出现其他的病毒,而这些病毒便会导致炎症的发生。

2.1口腔菌群与龋齿的关系

龋齿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它可以引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最终甚至会导致牙齿丧失。而它的引发原因的其中之一便是口腔菌群的失衡。在人体口腔中的细菌,会利用人体口腔中的唾液、沟龈液中所富含的糖蛋白维持其生存。这个生理反应过程本质上是生物代谢的过程,糖蛋白会在该过程中被分解为酸性或者碱性小分子。酸性和碱性小分子在人体不进行进食的情况下一般可以互相中和,从而维持口腔中的酸碱度保持在中性附近。但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淀粉和糖,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淀粉和糖类摄入过多后,分解它们的细菌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产生大量的酸,对牙齿造成腐蚀,长此以往,便会导致龋齿的发生[2]。

2.2口腔菌群与口腔溃疡的关系

口腔溃疡是一种口腔黏膜损伤所引发的疾病,它会伴有局部灼痛,并且治愈率低且容易复发,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口腔菌群失衡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链球菌群、韦荣氏菌群和奈瑟氏菌群是口腔中比较常见的菌群,它们的变化会影响口腔内环境的稳定,进而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3]。

3口腔菌群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口腔粘膜与人体内环境相关,一旦口腔菌群的平衡被打破,不光会影响口腔,更会影响全身。例如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是平时体检过程中的“必查菌”。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定植于胃中,与胃部健康密切相关。有学者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与胰腺癌间存在关联,然而在口腔的唾液中可以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另有Gao等的检测也发现口腔是幽门螺杆菌的一大贮存库,如上结果表明口腔中会有幽门螺旋杆菌存在,其存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机体胃部的健康状况[3]。

\

 
3.1口腔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不仅对身体机能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口腔菌群。糖尿病对口腔的影响表现在使牙槽骨丢失,进而造成牙齿脱落。肖锷医师所参与的课题研究,通过Illumina 2代测技序术对糖尿病环境中的口腔菌群及其对颌骨的影响进行探究,得到了口腔菌群是糖尿病导致口腔并发症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结论。而另一组研究人员对Ⅱ型糖尿病病例的分析,监测患者口腔菌群的多样性,发现口腔菌群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同时寒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病的风险性可能较热性糖尿病患者高[4-5]。这两组研究,充分说明了口腔菌群与糖尿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我们对糖尿病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代谢方面。

3.2口腔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现今已有大量的调查显示,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很大的关系,而口腔菌群在近期的调查中被发现也与结直肠癌存在密切的关联。

具核梭杆菌被认为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元凶,其被发现于口腔当中。具核梭杆菌发挥致癌作用的机制主要是细菌可以通过作用于宿主细胞,通过分子间的识别机制黏附到正常细胞和癌细胞上,活化以β-catenin为核心的转录通路,导致癌症的发生。另一方面,其可以充当“中介”作用,协助致病菌例如链球菌等进入细胞,导致局部微环境炎症的发生,间接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而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可以发现其中含有具核梭杆菌。因此,具核梭杆菌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和口腔中同时被发现,说明口腔菌群和结直肠癌疾病之间关系密切。

对于这一现象,有学者给出如下解释,结直肠癌患者的肠粘膜与牙周生物膜的环境均适宜具核梭杆菌生存。有关于具核梭杆菌发挥作用的位置,由于在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进行检测并没有发现其中有具核梭杆菌富集,这一结果可以暂时排除具核梭杆菌是通过消化道进行转移的。目前的观点是具核梭杆菌可以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进入循环系统进行转移[6]。

4口腔菌群的应用

随着对口腔菌群研究的深入,口腔菌群有的相关应用也逐渐被开发。

4.1口腔菌群对疾病的预防

有研究中表明,人体内的菌群与头颈部肿瘤密切相关,通过对口腔菌群的测序,可以帮助医生分辨出正常人与肿瘤患者,这为癌症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较为低下,对各种疾病的防御能力明显低于常人,这使得对口腔菌群的监控能力大幅下降,这将会导致某些致病菌大量增值,造成口腔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通过对口腔菌群的种类和数目变化进行跟踪,结合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可以间接预测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4.2口腔菌群中的益生菌对健康的帮助

益生菌可以定植于口腔中,进而对口腔菌群产生有益影响。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含有益生菌的牙膏,与普通牙膏做对比,进行为期四周对照实验,发现益生菌可以对龋齿的防治在短期起到防治作用,但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3口腔菌群辅助癌症治疗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口腔中的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清除与其类似的与结直肠癌有关的细菌,就可以起到辅助癌症治疗的作用。

同时我们发现,具核梭杆菌致癌的信号通路主要通过黏附到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E-钙蛋白上以发挥相应作用,进而激活以β-catenin为核心转录因子的信号通路来发挥致癌作用。如果特异性针对这些特殊位点进行靶向治疗,就可以起到对癌症的良好辅助治疗效果。

通过对特殊菌群的清除不光对于结直肠癌,对于胃癌也可以起到治疗的效果。胃癌的诱发菌群之一是幽门螺杆菌,而前文也提到了,口腔是人体贮存幽门螺杆菌的一大重要贮藏库。通过对牙周治疗影响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汇总发现,通过对牙周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胃部幽门螺旋杆菌的复感率进而起到控制胃癌的效果。

这两条应用充分说明,口腔菌群在对癌症的治疗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将会为后续的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式,从而提高癌症的治愈几率[7]。

5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口腔菌群的研究,从口腔菌群与人体疾病的关系和对口腔菌群的应用两个部分简要地分析了口腔菌群的重要地位。

口腔菌群对人体十分重要,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口腔菌群虽没有肠道菌群那么受人关注,但随着人们对菌群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口腔菌群的研究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口腔菌群的相关研究中,揭示其中的奥妙。

参考文献

[1]李博磊,程磊,周学东,等.口腔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8,36(03):331-335.
[2]李锐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唾液菌群的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8.
[3]孙静华,尹杰,李小林,等.胃癌患者口腔菌群的分布特征[J].北京口腔医学,2018,26(01):5-10.
[4]刘兵,张爱泓,张贞.UCA1、核因子、口腔菌群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09):1423-1426.
[5]杨俊杰,张敬美,陈斌,等.口腔菌群结构动态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性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7,12(07):631-634.
[6]陈蕾,陆荫英,程家敏,等.口腔菌群与消化道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17,30(03):148-151.
[7]尹军霞,林德荣.肠道菌群与疾病[J].生物学通报,2004(03):26-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