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手术,对手术配合及护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6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按照术前准备、术中、术后等阶段对手术配合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精心护理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00%;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为63例(95.45%),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3.03%),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除。结论术前严谨细致的手术方案及预案的制定、术中各专业间的密切熟练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对患者情况的密切观察与跟踪,以及术后的评估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手术;手术配合;护理;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黄春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介入手术配合及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271-272.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发生的心肌坏死。近年来,该病日趋年轻化,发病率极高。冠脉闭塞超过20 min即开始出现心肌坏死,超过6 h大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因此尽早、完全和持久开通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它能够对闭塞的梗死血管给予扩张,重建梗死血管的血运,由此来挽救梗死区的心肌[1],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再梗死、颅内出血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阻塞率。为与同行交流分享,现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6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心肌梗死患者66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学以及临床症状确诊。其中18例女性,48例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57.23±4.63)岁。66例患者中有39例需要做2个支架,27例需要做1个支架。
1.2方法
术前准备期(:1)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病况、手术相关知识介绍,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及注意事项,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患者心理恐惧,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成功的信心。(2)制定详细、充分、严谨的手术方案及预案,并实施提前预演,以增强手术过程中各专业的默契程度。(3)对患者实施精细的检查。做好心电监护、超声检查,做好碘过敏实验等。(4)手术物资准备与检查。如手术使用的导管(含导架、球囊、导丝等);手术器械(如造影剂、硝酸甘油、阿拉明、多巴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抢救器材的准备(如吸氧仪、心电监护、导管压力检测仪、除颤仪、吸痰器、起搏电极及临时起搏器等)。
手术过程中:(1)在患者左下肢或左上肢选取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做好超声检查及心电监护,连接中心吸氧设备和吸氧压力检测装置,对临时起搏器进行调试。(2)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对于基础心率<50次/min的患者,通过静脉推注的方式,注射阿托品0.5~1.0 mL。(3)对于心动过缓严重的患者在造影前临时安装起搏器;对于发生室颤的患者,立即给予电除颤处理。
术后阶段:(1)对患者的术后基础体征进行密切观察。观察并记录患者心率、心律、体温、血压、呼吸等指标,并随时注意观察有无出现室颤、早搏、室速不良、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2)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抗凝剂治疗,并保证注射泵能够正常运转,对患者的血尿、牙龈出血、血便、伤口渗血、鼻出血等出血征兆进行密切观察。(3)股动脉穿刺患者,确保患者绝对卧床24 h,积极鼓励患者饮水,以加快排泄造影剂。对于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每隔2 h放松1次桡动脉压迫器,6~8 h将桡动脉压迫器撤除。
2结果
所有患者在良好的手术配合及精心护理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为100.00%;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为63例(95.45%),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2例(3.03%),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除。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人们运动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罪魁祸首。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水平的提升,心脏介入手术已经成为临床上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常用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熟练、默契配合与对患者的科学、有效、精心护理对手术实施后的效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治疗时,为了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及手术后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实施前不仅要制定严谨精细的手术方案及预案,而且需要手术成员提前进行推演,以提高相互间配合的默契度和熟练度,同时需要精细准备,确保物资充分并符合手术要求[3]。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大多数人对常见的疾病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由于专业性不足及日常教育不够、人们对更专业的知识普及缺乏兴趣等原因,人们普遍对心肌梗死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介入治疗,尤其是对心脏搭设支架更是一无所知。因而,患者及家属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疑惑、恐惧、紧张等心理。而且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信任感的缺失也加深了患者本人及家属对这一手术方式的疑虑。因而,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交流,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该类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知识的普及以及成功案例的分享、手术过程注意事项的交底,非常有必要,能够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有助于患者信心的树立,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心理[4],有益于手术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后的精心护理,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对于完成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交接班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对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5],并叮嘱患者保证绝对卧床24 h,多饮水以加快造影剂的排泄。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要求,需要尽量满足,对于家属提出的疑问需要耐心、细致的回复,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院外的随访与规范药物服用也是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关注的重点[6]。随访期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患者必须每月定期心内科门诊随访,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相关药物治疗。在随访的时候,需要给医生提供近期血压、心率等情况。(2)若无不适症状或禁忌[7],建议长期终身服用拜阿司匹林、降脂药(他汀类)等药物。(3)根据医生要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时间最好为12个月,具体医生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适当调整。(4)建议出院后1个月、半年复查肝功能、血脂。(5)根据医生建议应用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等其他抗心绞痛保护心脏药物,并定期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6)清淡饮食,低盐低脂。(7)适当运动。(8)固定后期随访医生,由其长期给予不同阶段、不同情况的心脏康复建议[8]。
通过我国实施支架手术情况来看,支架在植入术后6~8个月时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如果术后半年复查冠脉造影,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一般说来以后就很少会出现再狭窄了。但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出现再狭窄了。如果支架植入后,患者未能坚持服药,没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原本正常的血管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病变,支架部位出现再狭窄。
综上所述,术前严谨、细致的手术方案及预案的制定、术中各专业间的密切熟练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对患者情况的密切观察与跟踪,以及术后的评估,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颐,吕世琴,许美珍,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术中护理与配合研究[J].当代医学,2015,7(32):99-100.
[2]武国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导管室护士护理配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6):236.
[3]岳世玉.5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天津护理,2015,11(5):421-422.
[4]谭燕青,刘秀兰.基于时机理论的家庭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6):2814-2818.
[5]管志敏,王昭昭,张婧,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15-17.
[6]刘绍辉,张琼.心脏介入手术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5(2):201-203.
[7]俞宙,梁化达,肖兵.老年心脏介入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22例分析[J].广东医学,2001,8(3):462-463.
[8]郭志萍,刘春花,吕吉元,等.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2002,11(2):878-8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