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汇总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0 14:14: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呼吸道感染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发展,该类疾病逐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虽然此类疾病的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但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其中咳嗽便是主要的症状之一。感染后咳嗽,是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消失后,患者咳嗽症状仍然迁延不愈,时长一般可达3-8周之久,虽然感染后咳嗽有一定的自限性,能够自行缓解,但应用抗生素无效,临床常用镇咳药物等对症治疗。临床上感染后咳嗽非常常见,且多数患者具有强烈的缓解咳嗽症状、治疗疾病的意愿。经过大量临床经验积累,发现中医对于感染后咳嗽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篇笔者将对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进行汇总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感染后咳嗽;中医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李家亿,王宁.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思路汇总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35-236.

0引言

对于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辨证类型分布,秦文等[1]结合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特点,对中医证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先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辩证分型以风邪犯(袭)肺证为主导,而风寒犯肺、风热郁肺、风燥伤肺、风痰蕴肺证临床较多见。这与其以风邪为主导的病因和风邪犯肺、肺失宣降的病机密不可分。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感染后咳嗽从中医角度来看虽大多可归类于外感疾病,并以风邪为主要因素。江莉君等[2]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所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指出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为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主要的体质类型。故考虑到患者个人体质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应为外感风邪和外感兼内伤两个部分,前者以六淫之风邪为主,兼夹寒、热、燥、痰等,后者则为外感与患者体质因素共同参与疾病的形成。而治疗方法也可与之对应等大致分为“宣”、“温”、“清”、“和”、“润”、“补”六法。

\

 
1宣法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风邪易袭阳位,易使皮毛腠理开泄,又因肺合皮毛,故肺之疾病如咳嗽多与风相关。阎明等[3]对419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分析后得出该病的中医证型以风邪恋肺证最为多见。而其他类型的感染后咳嗽也多夹风邪。因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邪气。同时风邪客肺,上逆于咽喉,亦符合风邪“善行而数变”“风盛则挛急”“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的致病特点[4]。故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应当着重使用轻清透散之药物以疏风宣肺,例如:麻黄、苏叶、荆芥、防风、蝉蜕、薄荷等。晁恩祥[5]认为外感久咳,表邪未解,余邪留恋,出现咳嗽急迫、挛急、突发顿咳、咳嗽严重、咽痒等症状。治当疏风宣肺,利咽止咳,应用炙麻黄、苏叶、蝉蜕、地龙、杏仁、紫苑、款冬花等。刘建秋[6]认为,干咳较重,遇油烟、异味等容易诱发,为气道高反应,可加入蝉蜕、地龙等虫类祛风药,治以疏利上焦,透邪外出。柏正平[7]提出治疗感染后咳嗽应疏风止咳、清肺利肺,并自拟方药如下:蜜紫菀12g,百部12g,前胡10g,桔梗10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2g,款冬花12g,炙枇杷叶15g(包煎),芦根20g,野荞麦根15g,矮地茶15g,甘草6g。利用辛散清宣之品可以疏风宣肺,临床应用时常配以下气止咳平喘药物,因肺气宣降,给予清宣之品同时调理肺脏肃降之功能,更使肺气上下之道路得以通畅,同时还有收敛肺气之功效,防止肺气因发散之力而耗损。

2温法、清法

风寒闭肺证与风热犯肺证在使用疏风宣肺之药物的同时,还需分别加入温法与清法。风寒闭肺证常见咳嗽、咳较清稀白色痰液,感寒则加重,患者亦可有怕冷、喜热的表现。李宗智[8]认为风寒闭肺咳嗽是因风邪挟寒并入气道,导致气道宣散不畅。气机升降不利的原因在于外邪的侵犯,同时由于寒性凝滞,主收引,寒气外犯息道,咳自不止。《景岳全书》云:“外感之邪,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故治疗感染后咳嗽且属寒证时,应当使用温法。韩志强等[9]对80例冬春季感染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分析后,发现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阿斯美治疗。可以看出如小青龙汤一类能够疏风温肺散寒的方剂对于治疗证属风寒犯肺的感染后咳嗽颇有成效。

风热犯肺咳嗽因风热邪气袭于肺系或为风寒之邪郁久化热,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其特点为:咳嗽、咳黄色痰,遇热加重,患者怕热而喜凉。因风邪夹热袭于肺脏,或是久咳病邪入里化热,故应选用疏散风热之品以及入肺经性寒凉之药物清解肺中邪热,例如:石膏、黄芩、知母、天花粉、桑叶、枇杷叶、木蝴蝶、马勃等。宋鹏冉[10]对治疗风热犯肺咳嗽的清肺止咳汤进行了临床研究,发现其可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常用中药如紫苏叶发散表邪,理气宽中,桑叶、菊花、连翘疏散风热;钩藤平熄内风,缓解气道痉挛;前胡、炒杏仁、桔梗化痰止咳,调理气机升降,使气机运动恢复正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合;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功善清泻肺火,也有一定的化痰功效,用于肺热咳嗽之功。王晶波等[11]认为,病理上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径上行,灼肺伤津,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甚或咯血等。对于此类患者则可以清肝泻肺之法治疗。

3和法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灵枢·脉度篇》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可见这些“和”与“不和”皆是指阴阳、气血、五脏功能调顺和正常与否,并能够对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2]。咳嗽日久,正邪皆不盛,邪恋于半表半里,受正气制约不得转变,而正气不盛则不能驱邪以外出,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于调和,使用驱邪药则易伤正气,或诱使邪气入里转变,补之则亦可助邪,故当以方药调和、和解之。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13]中提到“和法”:“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和法”,并对其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和解少阳、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寒热、调和脏腑和表里双解等方面。洪敏俐[14]认为邪郁少阳是感染后咳嗽的主要病机。对于邪入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治疗宜和解少阳,调达枢机。用小柴胡汤治疗疗效可观。并指出使用柴胡剂时可根据其所表现出的兼证灵活加减。

\

 
4润法

燥邪、或肺中郁热日久皆可耗伤津液。肺为娇脏,若失于津液之濡润,其宣降之功必当受到影响。故当选用清宣凉润之药物滋润肺脏,如:沙参、麦冬、百合、玉竹、黄精、浙贝母、芦根、梨皮、天花粉等,以补充所失之津液,驱其燥热之邪气。李俊[15]认为:燥热者症见干咳无痰、痰少粘稠、咯吐不利、或痰中带血、咽干鼻燥、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数,可以止嗽散合半夏厚朴汤治之,应用时去陈皮,加浙贝、沙参、麦冬,咳血或痰中带血加白及、侧柏叶。秋季气候多干燥,且天气由热转凉,易出现肺燥与风寒并现的凉燥证,除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干咽燥外,还可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且干燥等症状,润肺时应避免选用药性过于寒凉的药物,同时宣肺温肺时也不宜使用药性过于燥烈之品,可选用如杏苏散加减以轻宣凉燥。

5补法

外邪袭肺日久,或患者素体偏虚,正气不足,则病症日久而不愈,甚则出现转变,可发展为慢性咳嗽,此时不仅要着眼于外邪的治疗,应当补泻兼施,疏风宣肺的同时应当注意补养正气。《素问·咳论篇》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导致虚证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多责之于肺脾肾的亏虚,其中肺脏多见气虚、阴虚,气虚则卫表不固,驱邪无力,肺气宣降失常,阴虚则化津无源,肺失濡润,赵阳等[16]认为,对于此类患者,当治以益气养阴固护肺虚之根本,同时佐以调理脾胃,以养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药物选用沙参、麦冬、百合、陈皮、半夏、茯苓等。清代叶天士曾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所谓“肺属辛金,生于己土,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阚诗云等[17]根据五行相生特点分析,脾肾分别为肺之母子,脾肾受病虚劳,亦可致肺虚久咳,并认为治疗感染后咳嗽日久者,可稍加补脾健气、补肾纳气之品。因感染后咳嗽以外感为重要的诱发因素,故扶正时应当根据患者正虚的程度给予适量的驱邪药物,以助身体恢复。

6痰的治疗

感染后咳嗽症状常见咳嗽兼见咳痰,因痰邪受寒热之性影响,故又有温化寒痰和清热化痰之法,其中常用的温化寒痰的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紫苏子、白芥子等,清热化痰的药物有:川贝母、浙贝母、全瓜蒌、竹茹、前胡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由湿生,而湿责之于脾。李俊[15]认为感冒后风邪客肺,肺气宣降不利,或脾气不足,脾肺之气不不能输布津液,从而聚湿生痰,临证中常选用半夏厚朴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本方以降逆化痰,止咳宣肺。故咳嗽日久兼见脾虚有痰湿者,以培土生金法健脾行气,理气化痰,使痰湿得以运化,肺气宣降有常,咳嗽诸症亦能减轻。

7总结

感染后咳嗽的辩证论治首先离不开外、内两个因素,“外”指外感之六淫邪气——“风”、“寒”、“热”、“燥”,其中又以风邪为主要因素,并常兼夹其它次要因素共同致病,应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四诊资料来判断患者究竟所感何邪,对应予以“宣”、“温”、“清”、“和”、“润”五法,灵活搭配使用;“内”指患者体内之正气,其中以“气”、“津”最易受损,而阳虚证与阴虚证的出现往往与患者平素的生活习惯或先天的体质因素有关,亦有久病体虚的情况,需要较为长久的时间才会出现。因患者正气亏虚,邪气乘虚而入而致病,故此类患者当驱邪与扶正并施,并根据邪正盛衰的程度适当调整扶正药与驱邪药物的比例,对于肺脾气虚之患者,可以使用培土生金法,见肾气不足气短无力者,应补肾纳气。感染后咳嗽各阶段都可见咳嗽有痰之症,从中医的辩证角度来讲又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但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痰液作为病理产物,其粘腻滞涩的特点都会阻碍肺脾气机,导致宣降失常,枢机不利,故应在临证中加入祛痰理气之品,使实痰得化,或以补益之法,使中焦脾胃枢机得利,以绝生痰之源。诸法合理配合,消补有序,则能使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秦文,李迎亚,陈亚娇,等.感染后咳嗽中医药治疗现状——393篇中医药临床研究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6(4):24-26.
[2]江莉君.感染后咳嗽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12):121-123.
[3]阎玥,杨璐,宋芊,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感冒后咳嗽中医证候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17-219.
[4]王胜.胡国俊辨治感染后咳嗽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12-115.
[5]李竹英,孙丽丽,高风丽.从“风”论治感染后咳嗽[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271-273.
[6]高风丽,李竹英.刘建秋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临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6).
[7]康玲玉,柏正平.柏正平教授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4(15):89-90.
[8]周洵.李宗智教授辨证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经验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2):67-68.
[9]韩志强,贾刚.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与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3):261-262.
[10]宋鹏冉.清肺止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王晶波,陈名元.基于脏腑辨证论治感染后咳嗽[J].中国中医急症,2016(10):1918-1921.
[12]陈彩凤,陈文勇,李云英《.伤寒论》和法辨析[J].四川中医,2012(8):17-19.
[13](清)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
[14]魏宗明,洪敏俐.洪敏俐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J].中医药通报,2018(1):22-23.
[15]朱满刚,钟悦嘉,许月球,等.李俊教授从风、痰、虚论治感染后咳嗽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7(5):19-21.
[16]赵阳,周贤梅,何海浪,等.祛风润肺法治疗感染后咳嗽体会[J].山西中医,2017(5):46.
[17]阚诗云,陈宪海.从体质论治感染后咳嗽[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2):204-2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9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