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观察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0 14:06: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情况。方法选择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结合病情实际情况予以药物或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特征等。结果35例患者中,有24例消化性溃疡,所占比重为68.57%,也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有32例患者成功止血,所占比重为91.43%,有3例病亡,病亡率为8.57%。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开展治疗工作时,需要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综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干预,最大程度地确保生命安全。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非静脉曲张

本文引用格式:刘海君.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观察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58-59.

0引言

在临床中,肝硬化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大多会伴有其他并发症,最为典型的一种便是上消化道出血,有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与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之分,但更为常见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1-2]。此类疾病病情严重,且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如果不能够及时予以措施进行治疗,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20例、1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0岁,平均(52.42±2.03)岁;肝功能分级情况:A级、B级、C级分别2例、23例、10例;临床表现情况:17例呕血,8例腹痛,7例黑便,3例失血性休克。

\

 
1.2方法

对本次所选择的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导致发病原因、肝功能分级、临床症状与表现、治疗方式(手术方式、药物方式、内镜方式等)等。

1.3治疗方式

(1)基础治疗方式:建立静脉通路,及时予以补液干预,帮助机体维持所需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失衡等现象;通过输成分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且不得进食。

(2)药物治疗方式:予以0.25 mg生长抑素行静脉注射,之后将3 mg生长抑素加入到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泵注,速度保持在0.25 mg/h;将80 mg注射用泮托拉唑静脉注射后,再将80 mg注射用泮托拉唑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泵入10 h,连续使用。

(3)内镜治疗方式:如果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没有效果,或者出血量情况较为严重等,则需要予以内镜方式治疗,主要有:①内镜下止血夹夹闭联合孟氏液局部喷洒(5%);②凝血酶针剂2 U联合氯化钠注射液2 mL联合孟氏液局部喷洒(5%);③内镜下止血夹夹闭联合聚桂醇针局部注射;④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等。

(4)开展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经过上述方式治疗后,效果仍然不理想,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特征等。

止血标准:未出现便血以及呕血现象;肠鸣音活跃变成正常;经过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指标水平上升,尿素氮指标水平下降;经过大便隐血试验,结果显示为阴性;脉搏、心率等多项生命体征指标恢复稳定,或者处于正常范围。上述标准均达到,为止血成功。

2结果

2.1导致发病原因分析


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24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占比68.57%;4例异位静脉曲张,占比11.43%;5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占比14.29%;1例肝性胃肠功能衰竭,占比2.86%;1例胃窦毛细血管扩张,占比2.86%。

2.2治疗效果情况分析

35例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32例患者成功止血,所占比重为91.43%,有3例病亡,病亡率为8.57%。其中有1例出现感染性休克,占比2.86%;1例脑疝,占比2.86%;1例失血性休克,占比2.86%;1例肝性脑病,占比2.86%;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占比2.86%。

3讨论

在临床消化道出血疾病类型中,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常见类型,导致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而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并科学的开展治疗措施干预[4]。导致发生消化道溃疡或者高血压胃病的主要因素是门静脉高压,一旦发生,多项器官静脉回流情况均会受到影响,对胃黏膜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出现血浆外渗等现象,进而破坏胃黏膜保护机制[5]。除此之外,肝硬化会对凝血因子数量产生影响,进而减少血小板数量,从而发生再出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35例患者中,有24例消化性溃疡,所占比重为68.57%,也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有32例患者成功止血,所占比重为91.43%,有3例病亡,病亡率为8.57%。医生在对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治疗干预时,需要结合机体状况、多项检查结果帮助确诊,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发生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除此之外,还包括胃窦毛细血管扩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性胃肠功能衰竭等,当确定具体病因之后,需要结合多方面情况制定出最为科学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以及改善预后[6]。对于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通常需要予以止血药物、生长抑制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口服或者经静脉给药之后无法快速发挥药效,且到达局部的速度较慢,所以止血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则可再采用内镜或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综上所述,对于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开展治疗工作时,需要结合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综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干预,最大程度地确保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万军.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2):38.
[2]王雪.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119-120.
[3]吴秦岭.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7(24):4580.
[4]刘佳,谷建俐.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8,23(1):52-54.
[5]金雪琴,吴兵,陈丽芬,等.急诊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4):701-702.
[6]龙丹,王富华,钟冬水.内镜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2):1775-17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9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