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恶性腹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在CT上的各种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及恶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就诊并且明确为恶性腹膜炎与结核性腹膜炎的病例共115例,其中恶性腹膜炎62例,结核性腹膜炎53例。回顾性分析总结两者CT常见征象,腹水的量及CT值、腹腔淋巴结的改变、壁腹膜改变、肠系膜及大网膜的改变。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为:腹水量及CT值,壁腹膜改变;无统计学意义者:淋巴结改变及大网膜改变。结论通过正确认识恶性腹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在多层螺旋CT上的特征表现,对于在影像学上区分两类疾病有重要帮助,并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治有巨大价值。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恶性腹膜炎;鉴别诊断;多层螺旋CT
本文引用格式:赵辉.多层螺旋CT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及恶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7):148-149.
0引言
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者损伤所引起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疾病。腹膜炎大多源于腹腔脏器感染、坏死穿孔或者外伤,为继发性疾病[1]。根据原发病灶的良恶性不同,通常又可分为良性腹膜炎及恶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作为良性病变在CT上通常无特异性征象且变化较多,造成其误诊及漏诊率均较高,且由于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与恶性腹膜炎多有交叉,尤其当CT检查无法判断原发病灶时,两者鉴别更加困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结核性腹膜炎53例和恶性腹膜炎62例。其中结核性腹膜炎中男性25例,女性28例,年龄7~44岁,平均25岁。恶性腹膜炎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32~75岁,平均63岁。结核性腹膜炎中腹水穿刺确诊42例;抗结核治疗明显有效者12例。恶性腹膜炎中:胃恶性肿瘤10例、子宫及其附件8例、胰腺恶性肿瘤5例、肠道肿瘤3例、肝胆恶性肿瘤28例、腹腔外恶性肿瘤转移8例。
1.2检查方法
病例均经飞利浦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首先行定位相扫描,后行常规平扫,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前静脉以3.0 mL/s流率注射非离子碘对比剂优维显,剂量为1.5~2.0 mL/kg。注射造影剂后30 s、60 s、180 s行腹腔动脉期、门脉期期及延迟期扫描,准直64 mm×0.6 mm,管电压120 kV,有效电流230 mA;螺距1.2,球管旋转时间0.5 s/圈,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 mm。
1.3CT征象确定
由2名多年从事腹部影像学诊断的主任及主治医师对2类腹膜炎的CT表现进行评价分析,我们选取的两者CT征象为,腹水CT值,腹水量,壁腹膜改变(均匀增厚、结节状增厚),大网膜及肠系膜改变(粘连增厚),淋巴结肿大、钙化及环形强化。腹水的CT值以20 HU为界,20 HU以上为高密度,20 HU以下为低密度腹水[2]。腹水量采用定性方式,大量腹水为腹腔内满布积液,脏器及系膜受压;中等量腹水:肝脏、脾脏或两侧结肠旁沟可见新月形积液。少量腹水:腹膜反折部见少量积液。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腹水量及密度、壁腹膜改变的差异对于结核性腹水与恶性腹水鉴别有统计学意义,大网膜及淋巴结的改变的差异对于腹水的鉴别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及恶性腹膜炎在CT表现上有所相似,造成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本研究总结上述两种疾病以下CT表现。
腹水改变:结核性腹水多为中少量腹水,腹水多为包裹性。而恶性腹水多为大量腹水,多分隔样分布,外国学者也认为此为良恶性腹水鉴别重要特点[3]。
淋巴结改变:虽然淋巴结钙化及环形强化仅在结核性腹膜炎中出现,但由于典型者不易出现,而CT单纯淋巴结肿大无病理特征性,无法区分良恶性。所以笔者认为淋巴结改变仅出现典型钙化或环形强化且结合其他相关特征性征象时才可为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依据。
壁腹膜改变:在CT检查中,通常只有增厚的壁腹膜才能被看见,结核性腹膜炎壁腹膜多均匀增厚,恶性腹膜炎壁腹膜多结节状及块状增厚,此与病理生理改变有关,结核性腹膜炎壁腹膜均匀增厚者多可见腹膜上弥漫遍布黄白色粟粒状结节,融合成片状,由于增厚的壁腹膜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恶性腹膜炎病例壁腹膜多表现为结节状增厚,多由于原发灶壁腹膜结节转移所致,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大网膜改变:本组研究中,结核性腹膜炎及恶性腹膜炎均有多数病例出现大网膜的增厚、粘连及呈现饼状网膜改变。而多数研究表明,结核性及恶性腹膜炎肠系膜及大网膜病程均经历水肿、增厚和粘连,呈现出污迹、结节状改变并最终发展为饼状改变。但本研究中差异并不明显,不易区分,分析其原因,可能因病例数量不够,细化分级做的不够,有待于以后增加病例并加强细化研究。
笔者认为,影像科诊断医师正确认识较为有特点的腹膜炎征象,结合病人临床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结核性腹膜炎与恶性腹膜炎的正确诊断率,对于早期正确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与恶性腹膜炎可以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军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3):58-60.
[2]宋强,王子彬.结核性腹膜炎的MS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7):773-775.
[3]金志发,龙晚生,胡茂清,等.腹膜病变的64层CT诊断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87-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