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应用左侧乳内动脉与桡动脉“Y”型动脉桥左前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Y”型全动脉桥的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男10例,女6例,年龄(52.6±5.2)岁,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多支血管病变,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下进行,选择前降支与桡动脉(RA)与乳内动脉(LIMA)的“Y”型端侧吻合,应用即时血流测定仪测定桥血管内流量。结果全组无死亡,无1例出现术后围手术期心肌缺血。随访1-12月,无1例出现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结论MIDCAB临床结果好,手术并发症少,全动脉化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动脉化;桡动脉;非体外循环;微创
本文引用格式:罗剑峰.微创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161.
0引言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及常规的正中胸骨切口,减少了创伤,加速患者术后恢复,全动脉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良好的远期通畅率,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发展的趋势[1]。我院应用桡动脉(radial)于左侧乳内动脉(LIMA)复合成“Y”型全动脉桥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左前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临床效果满意,本文就其手术特点,围手术期处理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Y”型全动脉桥左前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男10例,女6例,年龄(52.6±5.2)岁,冠状动脉造影均为多支血管病变,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9例;术前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陈旧心肌梗死5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7例,30%-50%9例。
1.2方法
1.2.1动脉取材
挠动脉:常规获取带蒂RRA,用桡动脉保护液(桡动脉保护液配方:维拉帕米20 mg/8 mL、硝普钠50 mg、肝素5000 U、5%碳酸氢钠0.336 mL、乳酸林格150 mL),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注入保护液,冲出血液钛夹后阻断远端,扩张桡动脉,同时检查侧枝是否有出血。
1.2.2MIDCAB术
全部病例均双腔气管插管,单侧右肺通气,体表放置外除颤电极。左胸垫高30-40°,采用左前胸第五肋间切口,切口长度约8-10cm,借助于专用撑开器,应用长柄器械,直视下获取带蒂获取LIMA,上至第一肋,下至剑突分叉处,1.5mg/kg肝素化,ACT≧300S,切断乳内动脉远端备用,喷洒乳内动脉保护液(配方:罂粟碱60 mg/2 mL、乳酸林格50 mL)。
将桡动脉“Y”型与乳内动脉端侧吻合,主要根据心脏大小及目标血管选择吻合位置,一般位于前降支中段,与如果吻合位置过高,桡动脉长度无法达到后降支,如果吻合过低,不但距离前降支吻合口过近,而且靠近心尖与目标血管成角。切开心包悬吊显露不同部位目标血管,用特殊心脏组织固定器、心尖固定器固定目标血管,首先完成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的端侧吻合,再完成桡动脉与对角支、顿缘支、左室后支、后将支的序贯吻合,采用“菱形”吻合口,吻合时应用7/0 Prolene线,同时应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保证吻合时血流供应,每吻合完成1个吻合口,都应用即时血流测定仪测定(要求平均流量MF>15 mL/min,搏动指数PI<5,舒张期充盈百分比DF>50%,同时分析流量曲线模式),如果结果显示吻合口有狭窄,应拆除重新吻合。为防止挠动脉痉挛,术后常规口服地尔硫卓60 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术后1、2、3、7天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检查,患者出院后1、3、6个月门诊随诊,以后每6个月1次,随诊时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疑有心肌缺血则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2结果
16例患者中,全组无死亡,无1例出现术后围手术期心肌缺血。随访1-12月,无1例出现心绞痛或心肌缺血。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引流量210-360 mL,平均290mL;全组患者术后无手部缺血发生。
3讨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对多脏器的系列损伤,术后早期死亡率显著降低,并发症明显减少,尤其是对高危险因素患者,更具有独到的优点。
全动脉化是改善远期效果的合理选择。在血管材料方面,LIMA在CABG中的应用得到了公认[2],动脉血管材料愈来愈受到青睐,RA是被广泛应用的动脉材料之一[3],RA1年通畅率为95.7%,5年通畅率为91%。避免了常规的正中胸骨切口,减少了创伤,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本组联合采用OPCABG和TAMR两种手术技术,达到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瑞凯,李温斌,杨昭,等.单中心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临床效果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38(01):44-51.
[2]刘云,朴虎林,李博,等.影响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的因素探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01):73-77.
[3]仲肇基,郑哲,王小啟,等.糖尿病患者行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结果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25(12):1038-1042.
[4]于建波,黄方炯,韩博,等.骨骼化乳内动脉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8,37(04):329-332.
[5]浮志坤,张曙光,张向立,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2):226-227.
[6]宋凯,陆树洋,孙晓宁,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年龄≤40岁冠心病患者术后中期疗效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7,44(04):472-475.
[7]任培军,程兆云,赵子牛,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06):562-564.
[8]杨鹏杰,邓勇志.复合动脉桥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全动脉化血运重建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9):2907-2912.
[9]黄奔,魏来,王春生.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4(02):56-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671.html